第九十五章 狐突成神-《巫瞳仙尊》
第(3/3)页
从这里往西行二三十里,有一种狐突庙,据说是个宋朝建筑,很有名气,现在是什么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了,牛刚也从来没有去过,不过“狐突庙”这个名字很有特色,跟“糊涂”谐音,有点搞笑,牛刚听说过也就记了下来。
“没错就是那个狐突!”老和尚笑道。
晋献公时,有“骊姬之乱”,太子申生被杀,狐突的两个外孙,狐季姬生的夷吾,小戎子生的重耳都出逃在外。当宫乱平息,夷吾在齐国和秦国的帮助下回国即位,史称晋惠公,在位14年。晋惠公死后,子圉被立,史称晋怀公。他即位以后,根基不稳,对他威胁最大的正是在各国有良好声誉的重耳,当时依然流亡在外。为了削弱重耳的力量,晋怀公就下命说跟随重耳的人必须回国报到,若不回来,则诛其全家。跟随重耳的有十九人,现在我们所知道的最著名的是与寒食节有密切关系的介子推,可在当时,狐突的两个儿子狐偃和狐毛恐怕要更重要一点,他们是重耳以后回国执政乃至春秋争霸最重要最得力的助手。
命令到狐突处,狐突却不肯听命。他说:“古往今来,儿子出仕,父亲一定要告诉他忠诚。我的儿子跟着重耳已经许多年了,如果现在叫他回来,这和我原来说他的可不一样了。我不能教子以二心事君。你要逞淫刑杀人,我听命就是。于是狐突被杀。”
狐突被杀第二年,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到晋国即位,是为晋文公。他感念狐突的忠诚,厚葬其于封邑马鞍山,且立祠祀之。
起初,人们只是同情他而对他多有祭祀。祭祀狐突成为一种习俗保留下来。不过久而久之,人们并不只是在单纯地因同情,又或感念他的忠孝而祭祀,一些神异传说被附会在了他身上。
古中国是农业大国,靠天吃饭,对北方的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是气候干旱,而在古代,人类的科学水平比较低,对于风雨的来临无法预测掌控,只能祈祷于神灵。狐突作为当地一个比较有影响的神灵,人们自然会去乞告于他。另则,祷雨得应实际上是件很容易的事情,原因很简单,无论多么干旱,雨总会下的。这是客观的自然规律。干旱得越久,下雨的可能性反而更大,而另一方面,干旱得越久,人们对于神灵显应、普施恩泽的希望也更热切,只要某次祷雨中,神仙居然“显灵”了,人们自然奔走相告,并形成思维定势,把来此祈雨当作风俗习惯保存下来。
祭祀他的狐突庙也越来越多,不再只是单纯地怀念他。光绪《山西通志》记载,狐突“雁门以北,祠宇相望,太、汾二郡亦无县不祀”, 有如此规模的原因,志上同时解释“俗传神司雨雹”。
在狐突庙的壁画上,有一张布雨图,在图上,鬼卒为前导,龙王为扈从,电母雷公、风婆雨师各持法器作法,夜叉举伞罗,狐突端坐伞下,左手执杯,右手扬拂,作施雨状。
这张布雨图表明,时至今日的狐突,已然成为了一位可以兴风布雨的雨神。 看更多诱惑小说请关注微信 npxswz 各种乡村 都市 诱惑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