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8章 江上行船-《绝品盗帅》


    第(2/3)页

    宋铮点了点头,接着道,“万事都在变化,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比如‘儒’这个字,在诞生之初,不过是一个行业,专门替人家办丧事的。圣人一出,始有儒门。圣人之后,有亚圣、荀卿,至唐有韩昌黎,各人一脉相承。然细察之,各人观点又互有不同。均与当时的历史情况息息相关。同理,自前朝宋以降,理学大行其道,自然也是极有必要的。”

    韦不周哪听过如此高屋建瓴的观点,当即有些吃惊地看着眼前的少年。宋铮不以为意,接着道,“其实,现如今之天下形势,与西汉武帝时有一比。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现在不过是独尊理学尔。不过,老先生不觉得现在的方法,要比武帝时温和得多吗?”

    韦不周被宋铮的话吸引,连连点头。宋铮缓了一下神色,“老先生学问高深,对儒学求其本义,这固然没错。然对于当今天下来说,却未必实用。不知老先生想过没有,理学大行其道,对如今天下稳定,有意响不到的好处!”

    “还有好处?”韦不周糊涂了。他只觉得理学钳制人的思想,禁锢人的头脑,实在想不出有什么大的好处。

    宋铮忍不住要开导一下这个老先生了,“理学论君臣,以之为天理伦常。理学大行天下,凡逆理而动者,天下必讨之。”

    一些话,是不需要明说的。当今圣上齐明宗逄瑛年仅十四岁,比宋铮还要小一岁。逄桧和黄元度把握军政大权,算是君弱臣强到了极点。幸好逄桧与黄元度二人相互牵制,虽然拼命争权夺利,却一直奈何不了对方,达到了一个平衡。

    黄元度是齐明宗的姥爷,胆子再大,也不敢改变这逄姓天下。而逄桧则不同,若是逄桧一家独大,难免会把自己的侄子废了,自己混个皇帝当当。黄元度提倡理学,并以理学掌门人自居,固然有提升自己地位、稳固统治之效,又何尝不是在提醒逄桧,要注意君臣之理。毕竟,逄桧掌控军权,造起反来,要比黄元度容易一些。

    韦不周尽管埋头学问,但作为曾经的江宁文院总教习,基本的政治眼光还是有的。其实,韦不周在江宁呆了多年,而且现在还在江宁恋栈而不回家乡宣城,对时政的关注,不是宋铮所能比的。

    韦老先生点了点头道,“前宋开国,兄终弟及,斧声烛影没在我大齐重演,算是我大齐之幸了。”

    宋铮倏然色变,不敢吱声。历史传说,宋太祖赵匡胤没能把帝位传给儿子,而是被自己的弟弟赵光义夺了去。很多野史都记载,赵光义把自己的哥哥干掉了。此为“斧声烛影”。

    而对于十年前大齐发生的朝廷政变,宋铮从茗儿那儿知道得一清二楚。逄桧和黄元度合谋,干掉了齐高宗。逄桧是齐高宗的弟弟,却没有学赵光义夺帝位,原因一是那时的逄桧还未取得对军权的绝对掌控地位,韩忠等老帅都还健在。二是黄元度的牵制,使逄桧不能上位。三是逄桧膝下无子,即便是当上了皇帝,百年之后,还是要传给最近的逄姓亲族。

    这段历史虽然极为隐秘,但齐高宗年仅四十便突然暴毙,连当时的太子,逄两瑛的哥哥、茗儿的弟弟逄琰也未能幸免,坊间岂能没有一点议论?人们虽然不知道宫城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但人们也有最简单的判断标准,那就是谁得利,谁所为!黄元度和逄桧是最大得利者,自然是被怀疑的对象。在小皇帝逄瑛即位最初的几年里,的确曾经议论纷纷,只不过,黄元度和逄桧以其强硬的高压手段,把这些都压了下去。这几年局势稳定了,这种议论才渐渐少了。

    现在,宋铮没想到,韦不周居然当着自己的面直接提出来。这要真被有心人听了去,报告给黄元度或者逄桧,韦不周算得上夷族的罪过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