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战国策》-《历代王朝更迭》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这是《庄子·内篇·大宗师》里的一句话。世间的感情不过两种,相濡以沫或者相忘于江湖。我们都被鱼相濡以沫的情谊所感动,但是在庄子看来,鱼在绝境中的相濡以沫,远远不如各自在水中自由自在地畅泳,两两相忘于江湖。

    战国时代的散文如一朵艳丽的奇葩,开放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这一时期由于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很多,而且政治环境比较宽松,所以文化思想异常活跃,“百家竞作,九流并起”,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代。战国散文,虽然注重理论性,有很多论辩,但是由于表达方式生动形象,充满生活和时代的气息,所以读起来却并不枯燥。

    战国时代的散文主要包括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这两大类。诸子散文一般以论述为主,这一时期成书的主要有《孟子》、《庄子》、《荀子》、《吕氏春秋》等;而历史散文则主要是以记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为主,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就是《战国策》。

    《庄子》是道家的经典著作,也是诸子散文的代表。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庄子著书10万余言。但是现今流行的《庄子》仅有33篇,6.5万多字,可能是后来散佚了一部分。现存的《庄子》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以前普遍认为整本书都是庄子所著,从宋代起,人们开始怀疑这个问题,并且普遍开始认为仅内篇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和杂篇都是后人写的。但外篇和杂篇在思想和文风上与内篇基本一致,除了《杂篇·说剑》有点像纵横家写的以外,其余篇目均与庄子思想统一。庄子为人想象力丰富,文笔优美,具有很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清代文学家刘熙载,在他的著作《艺概·文概》中形容庄子为“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庄子》中的大部分文章都采用了寓言的形式,庄子利用手中的生花妙笔写出了一个个引人

    (本章未完,请翻页)

    入胜的故事。他把自己的观点、想法融入到这些故事之中,借主人公之口说出自己想说的话:

    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尧希望让位于许由,但是许由却拒绝了他。坐拥天下,名利双收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但是许由却觉得名是实的宾位,不愿意为了追逐虚名而入仕。这正与庄子“清静无为”的思想不谋而合。庄子借许由之口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人生不过大梦一场,再伟大的功名也不可能永垂不朽,无论伟大还是渺小,高贵还是卑贱,都最终只能淹没在岁月的长河里。所以追求浮名还不如好好地享受当下。

    在庄子的笔下,世间万物,无论有生命的、无生命的、有形的、无形的都能成为他思想和精神的载体。《秋水》中,河伯一开始以为天下之美都在自己这里,后来,看到大海之后望洋兴叹,明白了自己的狭隘和无知。由此引申到人身上,庄子认为孔子的知识也有限,伯夷的仁义也不足。在这个故事中,庄子将神话寓言结合在一起,既充满了趣味,又非常有教育意义,同时也充分显示了庄子卓越的语言能力。他的寓言深深影响了后世很多的诗人、作家。

    谈到历史散文,人们马上会想到《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时期历史散文的代表,属国别体史书,又名《国策》。《战国策》主要记载了发生战国时期各国擅长游说的谋士身上的故事。

    作为一本史书,《战国策》可谓文采斐然。即便与以文采而著称的《左传》相比也毫不逊色

    (本章未完,请翻页)

    ,甚至更胜一筹。无论在叙事上还是在说理上,《战国策》经常运用夸张、排比的手法,呈现出一派酣畅淋漓的气势。而且这本书里,语言不仅用来说理,也用来以情来打动人。例如里面的名篇《苏秦始将连横说秦》,记载了合纵派的代表人物苏秦游说秦惠王的故事。整个故事非常简单,但是在语言上却辞藻华丽,感情真挚,大气磅礴。

    除了文采上极具特点外,《战国策》在对人物的刻画上也非常有特点。它对人物的刻画比一般史书更加具体细致。《左传》中对人物的描写,大都寥寥数笔,勾勒出一个简单的形态。而《战国策》会通过很多的侧面去描写一个人。例如在《冯谖客孟尝君》中描写冯谖的时候,一开始描绘他倚柱弹剑,初步刻画出他故弄玄虚的一面,明明有意索求更高的报酬,却又不愿直说。接着讲述了“焚毁债券”、“复命”、“为孟尝君谋相位”、“请求孟尝君建立宗庙”等一系列情节,将这位恃才自傲但是又确实非常有胆识、善谋略的策士的风采描绘得淋漓尽致。

    另外,《战国策》里面的谋士在游说各君主的时候,也经常引用一些非常生动的寓言故事来说理。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寓言都能在里面找到,例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狡兔三窟”、“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亡羊补牢”,等等。

    《战国策》除了体现出了战国时代思想的活跃之外,在语言艺术方面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中国文学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后来很多史书都受到它的影响,司马迁的《史记》在描述人物形象的方面就借鉴了它的很多描述方法。

    战国时代的散文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之所以这一的时期文学可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其实很大一方面是得益于当时宽松的社会舆论环境。无论哪个时代,只有社会风气开化,人们的思想才能活跃,文化才能获得快速、长足的发展。

    (本章完)

    /104/104501/28130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