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楚王好细腰”-《历代王朝更迭》
第(2/3)页
唐太宗以“水”和“舟”来比喻君民关系,指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楚灵王身为人君,不为民为国谋取福祉,反而滥用神器,满足自己享乐之好,而为此受苦蒙难的,是其治下万千生灵。楚国这一潭深水,被他一次次搅扰得不得安宁,以至于风浪骤起,最终倾覆的是楚灵王这只貌似强而有力、实则不堪一击的小舟。
楚灵王舍我其谁的霸气更多体现在了其在外交事务的决策处理上。楚王非常喜欢召集诸侯来本国会盟,体现楚国大国地位,符合楚王本人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和一贯高调的行事风格。
楚灵王三年(公元前538年),楚国遣使来到晋国,说楚国希望举行会盟,邀请晋国及其盟国前来相会。晋国对此一开始并不热衷,因为两国一是中原大国,一是南方大国,龙争虎斗是少不了的,因而晋国不想做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的事。
司马侯进谏晋平公,说“还是应当去参加会盟,楚灵王现在气焰正盛,行事鲁莽不计后果。上天之所以让他得意一时,或许就是想藉此让他招致怨恨。楚灵王如此德行,百姓自然也不会和他一条心,这样他即使想同我们争夺霸业也是有心无力了。”
晋平公不同意,说楚国正陷于内耗之中,况且晋国本身地势艰险,物产丰富。这样好的局面下,怎么能坐视楚国称雄?
司马侯答曰,不能趁他国落难而本国兴起就由此称霸,这样做会让自己陷于不义,十分危险。商纣王荒淫无道,周文王宽厚仁慈,前者终为后者取代,可见欲成天下之人,德行十分重要。
晋侯采纳了司马侯的建议,让人回复楚使说国君有事在身不能参加会盟,至于晋国的盟国,本身就已经臣服于楚,因此楚国大可以邀请这些国家而不必知会晋国。晋侯还答应了楚灵王联姻的请求。
楚灵王对于自己的会盟提议心中也没有底,于是请问郑国的子产,向他讨教诸侯国对会盟的反应。子产说晋国一定会允许其盟国前来参加,因为晋国国君昏庸无能,臣子各个中饱私囊,当了国家蛀虫,因此晋国没有大志。况且当年宋国弭兵之会上已有约定,晋国不可能冒着丧失信誉的危险违约。而晋国的那些盟国,一是惧怕楚国强大的军力,二是希望能与楚国修好,都会前来会盟的。不过,有四个国家可能缺席,它们是,曹、鲁、卫、邾四国。
会盟如期举行,如同子产所言,曹、邾二国自称国内发生祸事,鲁国假托祭祖,卫侯则言身体有恙,皆不至。大夫椒举私下里对楚灵王说此次会盟事关楚国霸业,切不可造次。并列举夏启的钧台之享;商汤的景亳之命;周武的孟津之会;齐桓
(本章未完,请翻页)
的昭陵之会;晋文的践土之盟供楚灵王选择,灵王决定效仿齐桓公昭陵之会。
随后楚灵王问于左师和子产,两人分别献上礼仪六项以供楚灵王参考。在整个会盟期间,楚灵王让大夫椒举不离左右,以期椒举可以指正自己的于礼不当之处。但从头到尾椒举不发一言,楚灵王便问其故,椒举只得回答自己也不懂齐桓会盟时应当遵从的礼仪,楚国君臣之庸可见一斑。
在对待参加会盟的诸国使臣上,楚灵王表现得极不恰当。楚灵王耽于游猎,对于没有按时到达的宋国太子佐不闻不问,最后派了一个使者对太子佐说自己在祭祖,会把宋国的礼品献上。傲慢态度展露无遗。而相比于徐国国君,太子佐的遭遇甚至是幸运的。由于徐国国君是吴国后裔,楚灵王据此认为他怀有二心,竟然将他拘捕。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