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四章 不做鹬蚌-《晚清之乱臣贼子》
第(1/3)页
在湖南盘桓了一段时间后,聂母和杨玉茹等人走水路乘船顺利回到了武汉,给吴越带来了已经实领湖南巡抚的崇恩和李鸿章等人的亲切问候,也给吴越带来了曾母同意嫁女的唯一条件——以迎娶正妻之礼迎娶曾纪静过门。Ω笔趣Ω『阁Ww』W. biqUwU.Cc
曾母提出的要求当然绝对不过分,正妻杨玉茹又那么贤惠,吴越一口答应自然没有任何问题,然而一口答应之后,吴越只是写了封信给正在张罗从香山老家迁居香港的便宜老爸吴晓屏,请他出面操办此事,然后就再没关心过这件事情。
不是吴越拔**无情不重视曾纪静,是吴越真没这个时间了,花老狐狸病死,受过花老狐狸大恩的吴越于情于理都得亲自操办他的丧事,再有就是同时挑起湖广总督和湖北巡抚两个重担,乘着军事内政两项大权同时在手的机会,加强和巩固对湖北的控制,还有乘机加强对湖南军队的控制,每天忙得脚不沾地,睡不安枕,当然也就没多余的时间去关心后宫的事。
除此之外,吴越最关心的当然还是英法联军再次入侵的大事,虽说吴越早就知道这一天必然会到来,也视这一事件为自己摆脱满清朝廷控制甚至起兵反清的最佳契机,然而这一天真正到来的时候,吴越还是难免心情矛盾万分,既很想利用好这一机会,又不愿河北天津一带的无辜汉人百姓遭受战火之灾,更不想看到英法联军真的一把火烧掉圆明园。心里所琢磨的,也都是如何劝说英法联军少造杀孽,还有千万别烧了圆明园。
还好,英法联军方面也颇重视吴越的立场态度,英法联军才刚抵达广州,英国全权公使普鲁斯和法国全权公使布尔布隆就分别向吴越递交了外交照会,要求吴越承诺并确保汉口英法侨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英法两国侨民的贸易自由,交换条件则是不向吴越的控制地起武力进攻,以及承诺之前与吴越签定的商贸合同仍然具备法律效应,还有承诺与吴越的控制地保持贸易往来。
吴越一口答应了英法两国公使提出的交换条件,并补充了一条,要求英法舰队不得在任何水域袭击持有湖北巡抚衙门公文的湖北商船和民船,交换条件则是自己随时可以应邀出面调停满清朝廷和英法联军之间的武力冲突。
吴越很清楚自己提出的要求纯属废话,先就是英法联军如果真要攻击湖北的商船和民船,吴越既没有力量阻止,也更没有力量报复。其次则是英法联军除非脑袋进水才会让自己出面调停战争,而且就算英法联军答应,满清朝廷和咸丰大帝也绝不可能同意。吴越坚持提出这一要求,不过是想告诉英法联军,自己是一个可以互相理解和沟通的选择,方便将来的更进一步联络。
吴越还是有些低估了自己在英法联军眼中的分量,以公文形式答复了英法两国的公使没过多久,吴越的老朋友、香港总督包令的宝贝儿子小包令,就再一次亲自来汉口与吴越见面,还消息十分灵通的一见面就恭喜了吴越兼任湖广总督,掌握了更多的军政权力。
知道曾经试探过自己谋反态度的小包令是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吴越没敢有任何的疏忽大意,立即把小包令请到后堂单独谈话,并十分谨慎的要求小包令以英语交谈。小包令虽然也接受了吴越的要求,却还是抱怨道:“吴,你太小心了,这是你的巡抚官署,你还怕泄露什么机密不成?”
“亲爱的包令先生,中国有句老话叫小心驶得万年船,贵我两国的政府又正在生武力冲突,我不得不小心。”吴越微笑回答,又随口问道:“包令先生,我向你订购那三条中型蒸汽炮船,什么时候能够到货?”
“已经到印度了,最多下个月就能抵达香港。”小包令很爽快的回答道:“但是吴,就象你说的一样,贵我两国的政府正在武力冲突中,我们当然有权力怀疑贵国政府会征调那三条蒸汽明轮战船参与作战,所以就算那三条船到了香港,暂时还不能移交给你,必须等我们两个国家的武力冲突结束之后再说。”
那三条蒸汽炮船吴越只是支付了订金,当然不用担心小包令会耍赖,只是叮嘱道:“那么包令先生,那三条蒸汽炮船的保养工作你可要做好,千万别有生锈进水什么的。”
“我们英国皇家海军的技术,难道吴你也用得着担心?”小包令自信的反问,然后才又说道:“吴,说正事吧,我这次来拜会你,主要目的是想向你请教一个问题,你有没有兴趣成为中国的君主?”
虽然多少有些心理准备,然而听到了小包令直接问出这个问题后,吴越还是有些傻眼,半晌才反问道:“亲爱的小包令先生,你怎么会突然向我问起这个问题?”
“因为我们英国政府已经受够了满清朝廷的愚蠢和无知,很有兴趣帮助中国人在一个中国强人的领导下,重新建立一个新的政权。”
小包令回答得很直接,道:“吴,你是我们的选择之一,也是我和我父亲个人认为的最好选择,假如你愿意,我和我父亲必然全力帮助你和我们国家的政府取得联系,说服我们的政府帮助你建立新政权,我们英国政府承认的新政权。”
说到这,小包令顿了一顿,又说道:“当然,我们不会是白卖力气,你和你建立的新政权肯定得付出一定的代价,但我可以保证,你付出的代价与你获得的收获相比,绝对算得上十分微小。”
吴越沉默,半晌才问道:“亲爱的包令先生,你刚才说,我只是你们政府的选择之一,那你们的其他选择还有谁?”
“很多。”小包令回答得更直接,“我们的另一个理想选择,就是南京城里的洪先生和杨先生,我也不必对你隐瞒,事实上这一次,我是先拜会了南京城里的杨秀清先生,然后才来到湖北与你见面。”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