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0章 北伐徐州-《大上海1909》


    第(2/3)页

    同时,武昌**党成员在私下里又提出了异议,不愿黄兴挂此大元帅之名。原因在于汉阳失守后,黄兴曾主张放弃武昌,而军政府军务部长孙武等人却坚决反对。结果,黄兴在那次会议上成了孤家寡人,所有人都反对他放弃武昌的意见。因有此嫌隙,黄兴能否代表**党执政的确成了疑问,黄兴本人也有点心灰意懒,他在听取了武昌代表的意见后,推辞任职大元帅。

    这样一来,各省代表只好重新开会,举黎元洪为正帅,黄兴为副帅。那时,黎元洪本人尚在北方,一时半刻又来不了南京,选举大元帅一事就此搁浅。

    陈英士对此持否定意见,他说:“代表不分留沪赴鄂,权力完全相等。你们一去无消息,怎见得上海就不能行使正当权力呢?”他力劝黄兴出来担当此任。

    1911年12月中旬,两湖、两广、福建、江西、山西、陕西、及云、贵、川、皖、苏、浙和奉天15个宣布**省份的代表,奔赴南京,大家聚首一堂,所谓的地区和职权都不存在了,通过协商,决定根据《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在12月16日开会讨论选举临时总统。

    接着,又有消息传来,说唐绍仪曾在汉口表示:“袁世凯并不反对共和制。”于是,又有不少代表在选举临时总统的问题动摇起来。

    12月16日代表会议上,有人动议,应当根据12月2日汉口代表会议的决定,暂时不选举临时总统,以待袁世凯反正归来。不过又有人提出在这个过渡时期应该先成立临时军政府代行临时的职权,因而大元帅的问题又被重新提到了会场上来。

    由于此时孙文还尚在回国的途中,各省代表们已经等不及了,他们纷纷要求马上进行选举。组织军政府的问题决定之后,很多人希望黄兴早日到南京组织军政府,由于接到萧震雷的电报得知萧震雷已经派舰船去香港迎接,黄兴便决定留在上海准备迎接孙文,然后再随同孙文前往南京。

    清廷还未倒下,**刚刚出现一丝曙光,**党内部就为权力互相倾轧,萧震雷将这些早就看在眼里,他也懒得去管这些龌蹉之事,吩咐铁血救国党的人抓好财权,掌握住军队,无论**党内部怎么闹,他都懒得管,只要不侵害铁血救国党的利益。

    自从张勋从南京败退之后就一路撤往徐州,徐州南面,长江以北地区基本上没有多少清军,这一路上萧震雷所率领的北伐军六个师,一共六万多人势如破竹,各府各县纷纷望风而降,萧震雷一边收拢投降的清军巡防营,一边派人接管当地政权。

    到了12月18日,萧震雷已经率部兵临徐州城下,徐州乃江苏北部军事重镇,地处江苏省西北部、华北平原的东南部,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长江三角洲北翼,北倚微山湖,西连萧县,东临连云港,南接宿迁,京杭大运河从中穿过,陇海、京沪两大铁路干线在徐州交汇,素有“五省通衢”之称,因此这里也是四战之地,占据这里进可攻退可守。

    次日,萧震雷随即命令部队向徐州城发起猛攻。为了尽快攻下徐州,这次萧震雷动用了伍世友的江苏第二军两个师,这两个师训练完成之后就是兵额满员的,武器装备又精良,在补充了大批的山炮和大口径野战榴弹炮之后,在火力上已经与世界强国相当。

    江苏第二军的战斗力要比其他参加北伐的各地部队强得多,士兵的单兵素质和战事配合,以及军官的指挥水平都远超其他各军。在战斗的第一天,由于进攻部队炮火猛烈,进攻凶猛,张勋驻守的徐州很快就失去了城外所有的防御阵地,残余人马不得不退往城内用城墙作为防御。

    当晚,在军事作战会议上,各师师长、旅、团长都在,萧震雷道:“现在张勋部已经龟缩在城内,为了防止其顽抗到底,我意围三缺一,从北门正面猛攻,东西两门仰攻,逼迫张勋放弃徐州继续北逃,如此一来,我军既可以迅速占领徐州,又能尽量减少伤亡,我已调来第一军**骑兵旅,一旦张勋弃城而逃,骑兵旅立即进行沿途追杀,消灭张勋有生力量,明天上午吃过早上就进攻攻城,西门由赣军第一师何启发部负责,东门由沪军第四师李英石部负责,主攻北门的由哪位将军愿意当次大任呐?”

    沪军黄郛部和蒋志清部连日来一战未打,一路上都是跟在大军屁股后面捡便宜,这让军中很多人瞧不起,黄郛和蒋志清等人自觉抬不起头,为了给自己等人增添一点战绩,在萧震雷问话之后,沪军第五师师长黄郛(张已调往武昌,师长由黄郛接任)立即站起来道:“总司令,这些日子以来,我沪军第五师一战都没打,将士们都已经憋坏了,都吵着要我向总司令请战,请总司令让我们沪军第五师主攻北门!”

    萧震雷沉吟片刻点答应:“好,那就由沪军第五师负责明日北门主攻任务,命令:全军明日拂晓六时开饭,将全军所有炮兵和大炮击中起来,八时整命令所有火炮击中火力轰击徐州北城墙和城门,给我轰开一道缺口后,沪军第五师再发起攻击!”

    所有军官站起来大声答应:“是!”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