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刘盈:国际主义精神!-《天命唯汉》


    第(3/3)页

    而这种行为让诗人拜伦神往不已,为之写下了「打倒一切国王,除了勒德王」的诗句。

    嗯,勒德是神话中的一个保护神的名字,当时***的工人自称「勒德分子」。

    不过当手工织布工人数量一度降低到不足五万人的时候,隔壁的蒸汽纺织厂里的纺织工人,人数从八万人,一路飙升到了近三十万!

    刘盈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减小转型期的阵痛,或者说,将国内转型期的阵痛,想办法转移出去,让外国人发挥国际主义精神,替汉人承担这种痛苦……

    比如隔壁三哥……

    现如今原产自非洲的大陆棉,应该已经传到了印度次大陆,所以当地人应该已经学会了棉花的种植。

    这样,只需要和三哥正常通商,就可以获得他们种植的漫山遍野的棉花。

    之后将棉花装船,运回国内加工成衣物,一方面供国人消费,另一部分可以出口给衣不蔽体的阿三……

    毕竟,遍体绫罗者,不是养蚕人这样的道理,同样适用于国内年年闹饥荒,但是是粮食出口大国的三哥。

    至于汉国国内的织女,纺织技艺相对较差的可以进纺织厂打工,用赚来的钱补贴家用,顺便促进妇女解放思潮和工人运动的思潮,成为社会进步的力量。

    而那些手艺精湛的织女,可以继续缫丝养蚕,制作丝绸。

    毕竟现如今的蚕宝宝受限于品种问题,吐出的丝贼细,只能手工纺织,不能进行大工业生产。

    因此纺织起来的速度很慢,通常一人一天也就是一尺左右的丝绸,如果采用的是缂丝工艺的话,一天能有几厘米的进度就已经算是大师了……

    不过物以稀为贵,国内旺盛的需求,再加上财大气粗的西域商人,这就导致了丝绸的价格居高不下,即便是纺织女工这种最底层的劳动者,也能有不少的收入。

    刘盈曾经在报纸上看到过,说是有些手脚勤快的织女,甚至单纯靠织布的收入就盘下了一个几百亩的庄园!

    wap.

    /129/129277/31695740.html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