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三章 黄云满天血满城(上)-《倾宋》


    第(1/3)页

    因为这一场从盖州开始的大屠杀,和直接下达命令的镇海军将军王虎臣、镇海军第三旅旅长陈平喜有着脱不开的关系,而这两位后来都因为军功挪升步入政事堂,再加上这背后还有叶应武这位大明皇帝的暗示和间接指示,所以这一场大屠杀并没有被史家过多描述。

    当提到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很多史学家和文学家对这件事往往采取一笔带过的办法或者干脆遗忘,在春秋笔法上,他们可是有着很多的心得。

    直到数百年后,几个骇人听闻的万人坑被考古发掘,这一场大屠杀的存在才被彻底证实,只不过那时候的考古学家,更感兴趣的并不是贬斥大明的血腥镇压和残暴,而是女真这个已经灭绝了的民族。

    更何况他们也很清楚,无论是当时的大明开国君主叶应武,还是直接下达命令的王虎臣和陈平喜,就算是再怎么清楚自己身后有可能受到批判,也会毫不犹豫的下达这个命令。

    因为他们见到过汉家百姓受到的欺压和凌辱,因为他们知道女真人对汉家的仇恨。养虎为患的道理,他们很清楚。

    只有死了的女真人,才是好的女真人。

    据说叶应武在收到辽东大屠杀消息之后,沉默许久,只是说了四个字:“因果报应。”

    至于这因是哪一世的因,果又是哪一世的果,就不得而知了。

    毕竟辽东二十余万女真人,已经化为了尘土,就算是有少数侥幸逃过的,也都隐姓埋名改换身份,再也不会有人知道,在辽东曾经存在过这样一个民族曾经一度称霸天下。

    ——————————————

    辽东千里之外,蒙古和林。

    塞上明珠和林城,此时已经不复当初的繁荣,来往的商队早就不见了踪影,商人的鼻子最是灵敏,这和林城外一场大战是免不了的,他们当然不会傻乎乎的向和林城跑,更何况随着蒙古在山西和幽燕大败,整个蒙古的经济已经濒临崩溃,和林城中以及周围草原上的大小部落早就是人心惶惶、不可终日,谁还有心情做生意?

    不过和林并没有因此而萧索破败,从草原各个方向上赶过来的大小部落云集和林,规模并不大的城中已经装不下这么多人,导致很多部落干脆直接在城外驻扎,一座一座连绵看不到尽头的营寨和雪白的蒙古包将整个和林保护在中央,而随同部落迁移的牛羊就在远处的草原上放牧。

    至少在八剌的军队杀到之前,这一片草原上的草还是属于忽必烈部的。

    “已经有两天没有部落过来了,”站在和林并不高的城墙上,一身素袍脸上满是风霜的刘秉忠低声说道,言语中带着浓浓的担忧神色,“这样算起来,和林周围也就是勉强集结起来两三万人,并且这其中还有很多孩子和老人······这已经是我们现在所有的军队了。”

    作为忽必烈生前重用的臣子,又是一个汉人,这些天刘秉忠顶着多大的压力恐怕谁都难以理解和领会。这位被称为忽必烈时代“耶律楚材”的名士,不只是要面对忽必烈死后八剌军队即将到来的压迫,还有他本人身份带来的尴尬。

    毕竟归根结底刘秉忠是一个汉人,当初有忽必烈在,而且执行汉化政策以收拢北地汉民之心的情况下,刘秉忠的存在合情合理,但是现在忽必烈已经死了,而且是死在汉人的手中,所以对于刘秉忠,蒙古朝野颇有议论和怀疑,虽然刘秉忠有如史天泽,对于蒙古的贡献和忠诚毋庸置疑,但是正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现在蒙古已经走到穷途末路,当然很难相信一个外族人。

    更何况就算是对于蒙古忠诚的史天泽,在幽燕之战中也是和伯颜一起投降了。虽然忽必烈亲自下令不必追究,但是毕竟在蒙古人看来史天泽和伯颜两个就算不是罪人,也算不得什么好汉。而连带着对于刘秉忠,自然也有很多质疑的人,毕竟谁都不敢确定刘秉忠到了关键时候,会不会有如史天泽那样举手投降。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