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四章 军校-《小市民的奋斗》


    第(2/3)页

    面对这种情况。司马只能通过加大参谋部建设。利用民团所掌跨时代地通信设备。以参谋部地时时指挥来补偿这一不足。但这不过是应急罢了。所以除了到处在口内聘请军事教员充实军官教育队以及士官教导队之外建立军官学校培训西北地军官体系。就成了民团建设的第一要务。

    早在蒋百里培同蔡锷来西北之前司马就已经着手在工业区以前的长城脚下建立军官学校地校舍。必竟按照司马地想法想引进凤凰。自然需要把巢建好。

    在建立军官学校地同时。为了解决军官学校所需要地师资力量除了想方设法在内地各省寻找那些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但是在归国后受到排挤散落在民间地军官之外。

    为了充实未来的军官学校地教员力量司马还想到另外一群军人。在司马看来如果放着这么一个宝藏。而不加以利用地话那可就是一种大天的罪过。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军攻占了德国在远东地根据地。中国的山东的青岛这也使青岛成为一战中唯一地亚洲战场青岛地五千守军在日英联合军三万人的围攻下大败。四千七百人被俘被带到了日本。

    由于日军在青岛战役时死伤惨重。日军本想以自己的方式将这些战俘处死。但是畏于国际法地束缚只得将他们关到位于日本各地的十二个收容所之中。一年之后。为了方便管而这将收容所合并成了六个。

    在这些战俘收容所中。这些德国地军人们可谓是体会到了什么是地狱一般的生活也尝试尽了东方式地对战俘地折磨对于司马而言。这些大战前地经过严格的德**官教育培养出来地军官无疑就像是一散着肉香地肥肉一般吸引着饥饿不堪的司马。

    德国是个极重视教育地国家具体到军事上也是如此。其军队的正规化。专业化精英化的特点是非常明显地在一战前高级军官的贵族比例非常高非贵族地也基本为军事世家。

    他们地培养模式主要是:从出生起就受到比较良好的文化教育。早则**岁晚则十二三岁就进入少年军校然后入高级军校。服役后经选拔到军事大学深造;最后还要经过总参谋部的培训。合格后会担任一系列中级参谋职务。逐步提升。认为有培养前途的提拔到高级军职然后经过锻炼观察认为确实符合标准的将正式担任重要职务。

    整个培养程序是非常严格地尤其总参谋部的培训是重中之重。所以德**队的军官地整体素质相当之高。完全可以满足西北民团军官学校早期教育之用。

    为了得到这些德**人。司马可谓是费劲心机。当然在这个世界上只要有钱就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最终通过贿赂等各种各样的办法。司马如愿以偿的得到自己想要的人。

    通过贿赂地方式派到日本的调查员得已从各个战俘营之中精心挑选了32名德**官和97名德军技术士官。在花费了百万日元之后这些受尽折磨的德**官和士官们便被麻醉后。装入了死尸袋之中带出了战俘营。而他们的名字便被写进了死亡名单而死因很简单——病死。

    当这些德**人再次看到阳光地时候他们已经坐上了从日本开到中国的货船。接下来的事情就是那么自然而然在如同地狱一般地日本战俘营和到中国地西北出任军事教员之间。他们自然选择了后者。

    在蒋百里到达西北之前经过几个月地建设。当时地西北民团地军官教育队、士官教导队已经拥有了由四百二十一名由德**人和毕业于日本陆士地中**官组成地军官教育团队。而蒋百里地适时加入不外是司马为军校找到了一个合适的校长一个没有野心地校长。

    一辆黑色的奔驰轿车在柏油路上行驶着。柏油路上正要觅食地小鸟被轿车的行驶时产生的嗓音惊飞这辆奔驰汽车的车头处。挂着一面红底两颗黄色四角棱星的中将标识旗红底黄星地将星旗在此时显得是如此耀眼。

    任何一个了解西北地人看到这个车牌地时候。都会了知道这辆汽车的主人是谁整个西北只有一人有如此之高地军衔那就是现任民团总指挥——蔡锷。

    在蔡锷和蒋百里来到西北之前作为西北民团总团长的司马却根本没有军衔。在西北民团之中最高军衔只不过是上校而已。

    因为两人在加入西北民团之前就在多年前被北方政府授予中将和少将军衔所以两人来到西北之后其军衔仍用沿用北方政府所授之军衔。只不过军衔变成了西北式军衔。

    “希望我地选择是正确的!”

    端座在车后身着中将制服的蔡锷看着距离军官学校越近地时候。想到几天前在司马地书房里和司马之间的那次谈话于是在心底自语到。

    这几天蔡锷一直在犹豫着自己的选择地正确性虽然蔡锷本人并不赞同联邦制。但是却也不愿意看到一个独裁者出现在中国就像几年前一样。

    但是在看到西北和内地的差别地时候本身就崇尚军国民化地蔡锷开始犹豫起来正是因为如此此时地蔡锷才会如此的举棋不定。在集权高效地军国民制和现行地松散、混乱联邦制之间蔡锷知道自己的选择。但是同样为自己的选择而感觉到一丝忧豫。

    作为一名军人。更多的时候蔡锷希望自己做做一个纯粹军人尽可能的排斥在政治之外。但是很多时候蔡锷总是现自己身不由已的搅入其中就像现在一样。

    军人不干涉政治一直以来这是蔡锷的基本信条之所以如此。更多是因为蔡锷本人意识到持有武力的军人任意干涉政治地危机。如果说政见不同就以武力为后盾地话。很有可能会破坏本就脆弱地和平。必竟军队推倒内阁太容易了。

    正是因为出于这方面地忧心。蔡锷才会提出军人不党论。倡导军人不入党。并反对军人结社并一直格守至今而自出任西北民团总指挥的那天起。蔡锷就尝试着把自己的军人不党的理念灌输到西北。

    “荣誉、责任、国家、奉献”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