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不谋而合-《沧桑的漂泊人生》
第(2/3)页
“你们两个说什么?我怎么一点没有听明白。”
看着两人嬉闹,孙超华不知什么缘故,便好奇地询问。
“没有什么,我们刚才是逗逗闷子而已,缓冲一下焦急的气氛,”陆明风趣地向孙超华解释了一下。
“您来了,我们赶紧商量一下,调查小组的事吧!”
“好,”孙超华坐到路明对面,“你先说说你的想法?”
“还是你先谈吧,毕竟你是专业的管理部门,理应先听取您的意见?”
“那你们二位课长先谈吧,如果需要,课长让人找我就是了。”
王大庆见两人商量,自己在旁边可能有些不便,就打招呼告退。
“我看没有必要吧,大庆在这里听听无妨吧。”
孙超华建议王大庆留下,也许还有些用处。
“正好我意,既然孙课长说了,大庆你也来参与讨论吧。”
见自己课长发了话,大庆也搬了一个椅子,围着办公室的小圆桌。
“我是这样想,这调查小组的人选,是不是可以这样来构成,我们设备课出三人,你们设备管委会出四人,这样有代表性,你看呢?”
孙超华听了,提出了与其相反的意见,“我同意您提出的调查小组成员的来源要具有广泛性,但就人员有点小小的建议,你们是专业的管理,课内不乏对该设备非常熟悉的人才,设备管委会是兼职的业务管理部门,侧重于设备管理的维护、保养,在设备的专业管理方面,还是要接受你们的业务培训、支持,所以我建议你们出四人,管委会出三人,我想一、二、三部,各自出一人,这样既满足了调查人员来源的广泛性,也体现了调查小组人员专业化的严肃性,彰显小组权威性,其调查结论一旦出具,可信度就高,人们就容易接受,”
“呀,孙课长,还是你想得周到,我当时也想设备课多出人员,只是考虑到了这是我们的工作内容,应该彰显设备课的实力,没想到这么长远。”
陆明见孙超华既说出了自己的内心想法,更是站在工厂的角度,看待调查组的使命,与自己仅是考虑设备课的荣辱比较起来,自己的格局显然是小了点。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