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县令大人何不将开荒一事上报给刺史大人,丈量全荣州予以开荒的地界,之后再看各地的地主乡绅是否乐意支持?” “一县一域力量小,确实不足以引起朝廷的注意。可是全荣州呢?每年增加数十万两甚至更多的赋税,还能帮助安置数万的蜀外灾民,难道还不能特事特办?” 既替朝廷安置了灾民,又替荣州区域增加了良田和税收。 这是一个多方共赢的局面,还是一个全荣州当官的都能立功的机会。 秦小满不信大家不上心。 “好!此计甚好!” 张县令略一思考,就知道秦小满并非夸夸其谈。 可他依旧有一个问题。 “秦公子,你认为全荣州的地主乡绅们,会像李老爷和方老爷一样,响应官府的号召缴税开荒吗?” 富阳县卖出十万亩荒地,剩下的继续留在登记册上也没问题。 可其他州县压力很大。 蜀地多山,荣州的百姓都往平原处扎堆。 每县自开朝积累至今的开荒亩数皆超过十万,想要惊动朝廷,让天子特事特办,少说要完成一半的开荒数额。 才能达成秦公子的计划。 “我认为大人们将开荒购地的告示贴出来之时,估计会有人为此打破头。” 秦小满对此很有自信。 此事经由张县令传至荣州,再召见各州县县令共聚一起商议出具体章程。 再到张贴告示。 少说需要三五天,多则十来天。 到那时,不是张县令预想里的官府鼓动地主乡绅们开荒。 而是想寻找山地搞养殖的人们,积极主动的去买地开荒了。 毕竟。 无论是牙刷的制作还是肥皂的制作,都需要养猪。 届时,会掀起一波养殖热潮。 不这样的话,他的原材料需求量那么高,董家还把持着水陆两运,他不提前圈地“自产”,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秦公子……” “张县令,你的顾虑我懂,你看了此物你便懂得李叔他们为何抢着开荒。” 秦小满压低了声音,比划着县衙大门内。 有些事要高调宣布安定民心,有些事则需要关上门来说。 /91/91872/27436305.html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