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何人出战?-《我在春秋当领主》


    第(2/3)页

    他是坚定的“主战派”,希望能靠着辛邑原本残存不多的城墙,抵抗戎人的进攻。

    只要等到洪水退去,他就可以向浦邑求援了。

    此前辛又彻底驳斥了樊米“求和”的意见,显然要和戎人进行战斗了,尹荣顿时觉得自己占据了上风。

    明日下午,是戎人给出的最后期限,到了那时戎人就要来“取粮”了。

    根据水流的速度,浦邑受到“信件”,大概在今天夜晚到明天清晨。

    按照往日浦邑出兵的时间,即便是借到信件,也要等到后天清晨援军才可以到达。

    明日下午到后天清晨这段时间之中,该如何抵挡戎人的进攻呢?

    这个问题,此时已经摆在了辛又的面前。

    辛邑要做的,就是组织人力,从明日下午抵挡到后天的清晨。

    “邑司马,我们辛邑现在有多少兵力,和戎人对比如何?你先给国人们说一下吧。”

    辛又道。

    尹荣站了起来,特意看了一眼脸色铁青的樊米,然后清了一下嗓子,对着众人开始解释如今辛邑的防御状况,辛又脑海中也出现了关于辛邑邑城的一些信息。

    辛邑所在的山岭,其实是一片地势较高的方形台地。

    东面环水,青水绕着山岭崩腾而过。

    西、南两面山坡均为断崖,平日里也无法行走。

    只有北面山坡,可以走下去,直通王畿内的环涂。

    春秋时代,很多小的城邑,以及戎狄都居住在地势较高的台地之上。

    这是从远古时期留下的习俗,可以借助地形进行防御,也可以避开洪水。

    距离水源位置适中,并不影响取水。

    只有一些大城市,才会居住在大河旁边的平原上。

    辛邑的城邑修建的很是方正,城墙其实只有北面的一截。

    经过几百年的变迁,这些城墙早就倒塌了许多,已经起不到很好的防御作用了。

    被戎人占据的烽火台,也在北面城墙的中央处。

    邑中两百多户人,大约两千多人国人居住在其中。

    国人平日里农耕,在遇到战事的时候,就会履行作战的“义务”,其实也是他们独有的权力。

    对于大部分国人来说,他们都是这种“亦兵亦农”的身份。

    “如今我们能集中起来的国人,大约有八百一十多人,都是训练有素的兵卒。”

    司马尹荣说道。

    “不够。”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