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五章 动静制宜(下)-《惊雷入汉》
第(2/3)页
就算儒家传统的思想中,百姓的价值仍然是作为下层建筑来达到上层建筑的稳固与发展,是无法违背自然规律的,哪怕说得多么冠冕堂皇。
大量的晋军屯驻在战略要地休整,搜集中原的情报。汉军并没有如同想象中的疯狂反扑,而是屯兵濮阳进军中原的重要路线上做出了守御的姿态。这等举动是窥破了晋人的设计,更是汉人自身所需。
时间拖延的越长,汉人在这一线聚集的兵力便是越多。等汉人的大军聚集齐了,晋军的美梦也就到了尽头,如何不甘心也只能承认大费周章的只取得濮阳一地的事实。
但换一个角度来讲,汉人若是夺回濮阳,付出的代价是要远超晋人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濮阳一定要固若金汤的原因,夺不再失,这才是最核心的战略。当濮阳屯下十万晋军,外围的汉军便要有十五万乃至二十万。
从国力的消耗来说有濮阳本地收入支撑的晋军总要比汉人付出的少许多,对峙的情况下对于汉军也是一种消耗——虽然濮阳只能承担一部分的消耗,但也比汉军屯驻野外好上数倍!
裴秀设计的战略并没有奇特之策,所谓奇谋也好,妙策也好都是在特定环境下的产物。两个国家对峙许久,要比对手提前察觉机会的来临,而对手又无视危机的到来,需要满足多种的条件,所谓的奇谋妙策才有可能成功。
一味追求奇妙的办法,不过是误入歧途,用兵之道正奇结合,奇不过是辅佐而已,没有正,单单凭借奇,是无法成大事的。
因此晋军用正兵发动奇袭,打了汉军一个措手不及。毕竟诸葛瞻的指挥系统到位的并不及时,这诚然是汉帝刘禅的原因,更是因为许昌的姜维正在休养恢复,还不能够过多的参与军政。
否则以姜维的反应,裴秀自己也没有多大的把握可以成功。
事实胜于雄辩,晋军占据了先手,立足点便有了变化。进可攻退可守,先求立于不败之地,再缓缓谋图中原大地。裴秀设计的谋略无甚奇特,只是每一步都有明确的目的,同时具备灵活多变的特性。
长期与短期的战略结合在一切,便是濮阳愁云遍布的因缘所在。若是放在百年前的东汉末期,这样的动乱简直是不值一提。但对期望和平的百姓来讲,没有人希望过的是这样的日子。
府邸之内,晋国大将苟晞,张方,缪胤,李赞等人齐聚一堂,商议接下来的步调。濮阳已经聚集了足够多的兵力,作为大晋的武人,作为军中的大将,没有人希望晋国前进的步伐在此停下。
要继续迈进中原,等待晋军的是一场硬仗!可若继续拖延下去,对手的实力便会更加的强大!
“陈留,小沛两处皆聚集汉军,想要再进一步,必然攻克一处!诸位有何见教?”作为这次晋军的主帅,大将苟晞十分慎重的道。
以资历而论苟晞还不足以担此重任,但经过晋帝司马攸的亲自筛选,破格提拔苟晞,总是比用一些能力不足资历足够的将领要好得多。这其中有裴秀的意思,也有河内王司马伷的意思。
虽然才干见识不如前人,但晋帝司马攸也好,河内王司马伷也罢,都清楚这是晋国孤注一掷的发兵。有裴秀精心准备的策略,若是没有良将随机应变,功亏一篑后最倒霉的便是一国之君以及司马家族。
朝中的世家豪族也有出资出力,虽然自家的官吏没能够担任期望中的高位,却也都可以释然。从当年的曹魏,到如今的大晋国,之所以屡战屡败的原因,不就是因为缺乏良将么?
寻常的良将倒是有,但若是能够有与姜维抗衡的统帅,相信即便两国国力已然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可也不至于如此的狼狈,如此的委屈。哪怕是有两个杜预,就不至于整个中原失守了。
……
就在晋军准备发兵之刻,汉军方面同样在做积极的调整。汉军统帅诸葛瞻亲自率领七万汉军赶赴濮阳,并且调集了陈留与小沛的汉军作为左右两翼,一改只守不攻的初衷决意硬撼濮阳!
从战略上考究,守御的策略十分得当,可根据眼下的形势,若是没有强硬积极的表现,想平息民间的恐慌谈何容易?
诸葛瞻得到何攀的书信,便知道不可静坐等待,于是调集人马安排各路汉军同时发动攻势,准备正面与晋军决一死战!决一死战,是拿出决一死战的气势与信念,并非这一战的胜负便决定了中原的归属与两国的生死。
将近濮阳边境,汉军的探子一批批的进入濮阳境内,晋军的防御工事是依据城池而建,在以城池为中心扩散到交通要道。边界之处反而是没有囤积什么兵马,若是囤积多了,影响后续的部署;假如囤积少了,哪勘汉朝大军的雷霆一击?
斥候与探子是军中最为机敏的兵卒,观察力,反应力以及身手头脑皆属上乘。这些人分批四方哨探,汉朝大军便在原地列开阵势保持警戒,并且派遣人员在后方按扎大营,做长期对峙的打算。
战或不战,总是要有休息与吃饭的地方,战或不战,也要看晋人的反应与态度。
斥候前往敌境哨探没有多久,便是仓皇而回,原来竟然是晋国大队人马正在浩荡杀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