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三章 危机暗伏(上)-《惊雷入汉》
第(2/3)页
王戎的军队足有三万人,算上族中的妇孺老幼人数在六七万之众。这点人力对于曾经的大魏国简直是不值一提,但对于如今的大晋来说,却是雪中送炭,视若珍宝!
对王戎家人的寻找仍是没有什么收获,不过其他的要求却是在晋国能够提供的范围内。譬如说依照王戎的要求,在晋国北方划出三四座城池交给王戎作为立足之地;譬如说对这支异族军队提供足够的补给等等。
使者带着晋国满满的诚意再一次赶赴辽东,希望可以说服王戎在没有找到家人之前可以站在晋国这一方。原本身为魏将的王戎,虽然不能成为晋将,可与汉人的对立立场,希望仍是保持不变的。
晋人使者一来一往日夜兼程的倍道而行,自然快捷,虽然劳累在时间上占据绝对优势。反观汉军有海船往来海上不断,但消息传到了徐州,仍是要向许昌传递,来往之间难免拖延。
辽东边界三方势力鼎足而立,晋人同异族眉来眼去,看得汉军甚是心焦。无奈对方提出的条件甚是苛刻,又事关重大,只有当今的天子可以做主,眼看晋人同王戎越走越近,也唯有忍耐罢了。
王戎早已不是当初那个热血男儿,受创之后抱着必死的心态杀入域外之地,本就是没想活下来。如今返回中原,见许久不见的中原竟然是这般模样,心中也是唏嘘不断。
送走了使者王戎精神矍铄的坐在大帐中,玩弄一口短刀,身旁一名异族之人用异域风情的口音说着汉语道:“族长,这么高的要求,他们会接受么?”
话说得简单,意思王戎一听便知。晋武帝司马攸许自己在东北边界割地七十里为辅国,并且愿意提供钱粮供给这支异族军队,这样的要求可谓是毫不吝啬。只是却被王戎婉言谢绝,并且提出了新的要求。
对此王戎不过微微一笑道:“汉人要在此地立足,晋人欲借我族力量抵御汉人,这样的要求并不过分,静等便是。”
……
再一次来到何攀的府邸,裴秀便不再掩盖自己的难以继续等待的心思。开门见山的与何攀问起了为何自己迟迟不得觐见汉朝天子的理由。就算是汉朝强势,晋国弱小,如此对待来使也是不和礼仪的,裴秀乃是天下有名的智者,遭到此等奚落如何急?
其实汉朝天子刘禅在处理完许昌必要的政务之后,便暗中马不停蹄的离开了许昌,赶赴川中,在川口与文鸯汇合一同入川,如今根本就不在许昌城之中。何攀身为刘禅的近臣,如何不知道刘禅的去向?
不过是保守秘密而已,整个许昌知道天子陛下不在的,也不过是几个人罢了。对于晋国的态度,刘禅早已秘密告知了何攀,眼下的许昌一切动态实则是掌握在何攀手中。
“裴某此番前来,欲以后事托付先生,还望先生切勿推辞。”裴秀拱手之后也不客气,坐在桌案旁一声长叹,意态萧索。
何攀见裴秀模样不由吃惊道:“我观大人气色上佳,何以眉头紧锁,口出此言?!”
“裴某不过是山野之辈,形势所迫不得不为,本欲结汉晋之好,不想遭到如此冷落。十余人音讯皆无,有心人从中挑拨,裴某再好气色怕也是没命消受了……哎,无奈啊!”
说道这里,想起北方晋国群臣对自己素有不满,武帝司马攸更是对于自己的种种行径心怀怨气。此行若真的是无功而发,不仅仅是有辱使命,更是有丧国体,届时怕是不但自己难逃灾厄,还会牵连全族。
虽说有心做作,然悲苦之情由内而生,一脸苦笑的裴秀,眼中尽是无奈之情……
察言观色,看出裴秀真情流露,何攀未尝不是心头一紧。眼前之人乃是当年的魏国首智,本应是深得国家器重之辈,却因种种所累到了今日的这般境况。人常说君择臣臣亦择君,然一旦相择,脱身又怎会容易?
便如同当年司马八达闻名天下,可谓士人之冠!就算司马仲达如何看不起曹孟德之出身,最后仍是屈服权势之下。今日之裴秀懂得以种种形势拒绝司马炎,却无法抵御司马攸的强行征召,这是家族的拖累,更是士人的无奈!
“裴大人乃是大才,怎会困于宵小,此等言论未免说笑了。”何攀心中自有算计,见裴秀如此仍是不肯吐露半分口风。
裴秀闻言更是苦笑道:“何先生为大汉文人之首,天子近前红人,事关黎民百姓,天下大势,还望疏通一二,好让裴某免去这一遭杀身之祸。否则裴某如何大才,也是在劫难逃矣!”
“噫,国家大事,岂是何攀这种凡夫俗子能够窥视,我劝裴大人还是静待陛下召见吧!”说完这句何攀端起桌案茶盅静静品茶,大有不闻不问的架势。
裴秀之处境诚然可怜,然两国敌友未定,彼此各为其主,你裴秀生死与我何攀有何关系呢?如何同情裴秀的际遇,也只是个人的情感,从国家的利益出发,晋国皇帝司马攸仍若是因此与裴氏发生冲突,对于大汉朝只是有利无害!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