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章 收复中原(上)-《惊雷入汉》


    第(2/3)页

    张华也是看透了一切,心知此番自己绝无任何生机,索性敞开胸怀道:“未曾指出潘岳趋炎附势,祸害朝政是其一也!没有坚持让晋公留守许昌,而选择妥协北上陈留是其二也!有此两错,我张华痛不欲生,今日无论如何,不能放任晋公再错下去了……”

    “闭嘴!!把本公与潘岳那般跳梁小丑做比较,本公不杀你难以泄愤!”司马炎脸色铁青,一挥手吼道:“来人啊,拉出去处以车裂之刑!”

    “晋公……”

    “谁敢多言,一同论处!”见一干文武中有人要求情,司马炎目光扫过众人冷冷的说道。

    “晋公杀我无妨,但求晋公留守陈留以安军心,如此局势尚有缓和之地!张华一死又有何妨!”被甲士拖拽着,张华没有挣扎,只是喊出了心里的话语,最后的奢望。

    “快拉出去!本公要亲自观刑!”司马炎怒不可遏,根本听不进去任何话语,咆哮着走出大厅,一干文武连忙在后跟随,而那官渡的守将呆坐在地上半晌方才起身,早已吓得魂不附体。

    刑场不过是一处较为宽广的街道而已,有禁军四周把守着,搭起了高台,等待司马炎的到来。无数百姓从四面八方涌上来争相观望着,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更是想知道到底是谁这么晦气,竟然要被处以车裂之死。

    颈部与四肢被套上绳索,绳索的另一端是五架马车,马车上的车夫背对着张华,只等那一声令下。

    历经宦海沉浮,国家动荡,时至此刻张华心中有懊悔,有不甘,又是想放声大笑。这一切怪不得他人,完全是自己能力不足所造成的啊……当初的裴秀只是根据司马昭的态度,便料想到日后难以善终。

    但是自己呢?明明看到了王朝的腐朽,看到了司马炎的气度,仍妄想可以扭转一切,这不是自招报应是什么?为人臣子理当尽忠,然贤臣却是择主而事的。要发挥自己的才能,首先要懂得追随能够发挥自己才能的君主。

    死亡的钟声即将敲响,张华却是想问,问问那刘汴此行有何收获,问问那裴秀与刘汴都说了些什么。可惜,时不待人……

    扬鞭,嘶鸣,战马奔腾,马车上的车夫鼓足了力气,被撕裂的感觉不好受可偏偏又是喊叫不出,涨红的脸庞,喘不上的气息,撕裂的剧痛,在短暂的挣扎之后,便是一片腥风血雨……

    围观之人无不掩目扭身,不愿意继续看下去,更有甚者捧腹呕吐,顾不上什么形象面子。

    司马炎看到群臣的惶恐与畏惧,巨大的满足感从心中升起,驾奴群臣,登基称帝在这一刻似乎被司马炎找到了一条捷径,也是一条毁灭之路。

    张华死了,死去的并非张华一人,而是最后一批竭尽心智为大魏国,为司马氏效忠的人们。看到张华的下场,每个人都不寒而栗,对于司马炎的主张决定,再没有了劝谏与阻拦。

    不等许昌的消息,司马炎带着万余人马离开了陈留,留下了大将张方,戴振带着两万兵马镇守陈留。而刘汴也自愿留在陈留城,协助张方,戴振处理政务,辅佐守城。

    对此司马炎没有什么意见,既然你愿意留下,那留下便是了。

    姜胜与齐万年先行攻击了官渡,果然起到了作用,只是这作用远远超乎了预估的范围。司马炎竟然又跑了,而且还杀了忠心耿耿的张华!此时许昌大战已然结束,仅有杜预带着两万余人死守许昌城。

    虎牢与官渡尽在掌握,许昌守军没了突围的能力,蜀汉的二十万大军开始有了新的动作。

    首先便是魏国皇帝驾崩的消息传遍了中原大地,各种流言蜚语充斥着街头巷尾。有人说曹奂与杜预颇有默契,许昌之战全靠曹奂魏军才能振奋,只是关键时刻曹奂驾崩,才有了这场大败。

    有人说其实杜预心中还是向着曹氏的,想借此机会扶起曹氏的威望,只是天佑司马氏才导致了悲剧收场。

    更有人说曹奂临死前还在痛骂司马炎胆小如鼠,不敢留在许昌督战……

    有人赞誉曹奂在临时之前维护了大魏国的荣耀,有人鄙视司马炎的临战而逃,总而言之各类的谣言传在司马炎耳中,当真是五味杂陈,各种滋味都尝了个遍。不过最后剩下的只有两种,狂喜与困苦。

    国不可一日无君,曹奂身为魏国皇帝不幸殉国,这是值得悲痛的。可这不也正是自己盼望许久的良机么?帝位空悬,群龙无首,自己素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头上的那位走了,不就是万人之上?

    机会就在眼前,但如何把握机会司马炎着实有些踌躇,开始苦闷。许昌一场大战元气大伤,杜预还被困在城中,而各地战局随之也发生了变化,自己身在濮阳要如何做才能凝聚曹魏仅存的实力收为己用?

    要知道若是没有广大世家与军队的鼎力支持,自己绝不可能登基称帝。但若真的得不到这些人的支持,单凭自己苦心敬仰开拓出的河北之地,难道就不能逆天而行?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