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核火箭-《迷失在星空》


    第(2/3)页

    开发新型火箭的时间很长,结构越复杂问题越多,因此asa管理层决定使用老的nwr-2箭体,并加装回收装置,不打算重新开始。

    人类历史上运行成功的最大火箭是土星五号,它的最大芯级直径是10.1米,但asa目前拥有的nwr-26拥有比土星五号更大的近地载荷,最大芯级直径为10.5米。

    工程师们仔细检查了超声波发生器,核心的换能器各组件更是反复测试,这是asa让应用物理研究院研制的。

    “工作频率多少?”李庄觉得这东西很不靠谱。

    “500-900khz,你可以把它看成一种可调式高频超声波清洗机,旁边的是微波炉,”古巴耶夫说。

    李庄头晕,张口结舌地看着在旁边解释的“竹竿”,再看看研究人员正在加装的燃料,似乎是一种淡黄透明液体,更是觉得无法理解。

    “老板你以为有多难?原理很简单的,不就是三样东西,超声波清洗机、微波炉加高级配方的氘氚化合物,做出的菜当然是能量,”古巴耶夫的语气很轻松。

    “嘿,要这么简单,你们也不用连着做了几十年的实验,”李庄觉得这家伙吹牛的毛病又犯了。古巴耶夫曾是个天才少年,21岁就拿到了莫斯科大学的博士学位,他读书的时候研究的就是核聚变,组里资格最老的是来自花旗国的怀特博士,他在这个领域研究了三十年。以前的研究所财力不支解散后,他才来到asa继续自己的研究。

    试验开始了,李庄跟着主管们目不转睛地盯着监视屏幕。各系统先自检,被古巴耶夫称为“超声波清洗机”和“微波炉”的装置绿灯亮起,各设备按照设计工作顺利依次启动。

    输入能量指数在节节攀升,强大的超声波震荡让反应室里的氘氚混合液体在反应室里气化,飞秒级的爆发频繁发生。检测系统查到了氘氚核聚变产生的中子和能量,能量输出指数开始攀升,热交换系统驱动发电机加入供电系统,输入输出能量比达到1:5.5后,外接电源断电。

    随着燃料的缓慢加入,输入输出能量比最后达到1:5,并始终保持稳定运行。

    “耶!”研究员们一起欢呼,古达耶夫还跳起了别扭的舞蹈。

    李庄陪着他们高兴,不过心里还是感觉离实用化差得太远。他刚看过资料,这次用的氚比较多,费用很高,而且发电系统效率不高,只有20%,只比高级同位素电池的16%略高,高能粒子也没法用起来。

    可控核聚变跟氢弹的猛烈爆发不一样,必须耗费能量来激发核聚变并控制能量的释放速度。他正想着,古达耶夫递过一张表,上面写的是未来的计划。

    超声波核聚变发动机项目组准备研制氘氦三聚变发动机,这是最有前途的核聚变发动机,核聚变产物都是带电粒子,可以直接喷射推动宇宙飞船。

    氘氚聚变发动机从地球上发射时,直接使用推进剂交换热量;在太空中则与离子发动机配合使用,充分利用高能粒子。

    李庄夸奖了他几句,让他继续努力,然后和安德列夫离开。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