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节、筹谋-《贼明》


    第(2/3)页

    朱由崧当然感觉到宋来福眼中那既敬又惧的神情,可是身为上位者,难道还要与他们打成一片么?朱由崧一阵头痛,却是无暇多顾,因为他知道,这个大雪冬天之后,紧接下来便会有一个巨大的威胁与灾难降临。

    中国历史上蝗灾的分布,以黄河下游为最多,尤其是河北、山东、河南三省。

    河南一直都是蝗灾的多发地、重灾区,明末更甚,这和河南的地理位置以及明末气候的变迁有着重要的关联。明末河南蝗灾的范围几乎遍及全省,以黄河沿岸最为严重,而且一半以上的蝗灾都是连年发生的,崇祯时期更发生了连续五年的大蝗灾,生活本已贫困的农民遇此灾害,急需国家的赈济和地方精英的救助。

    然而从万历到崇祯,明王朝的国家实力日渐衰弱。虽然万历朝国家对河南蝗灾比较重视,采取各种方式减轻灾民负担,有时候还会委派官员发粮赈济,帮助灾民度过蝗灾,但农民起义爆发后,战争日益加剧,军费开支巨大,国家对河南蝗灾的赈救能力大大减弱,只能依靠地方精英救荒,灾害较弱时尚可应付,灾民能够度过危机,恢复正常生活。

    但是到了崇祯朝,面对连续四五年的大蝗灾,无论中央还是地方,所有人都只能是有心无力。国家赈济减少,地方精英赈济不济,农民为了生存,或举债,或流移,越来越多人死于饥饿。

    贫苦无告的农民纷纷发展成地方性的起义队伍。最终,当李自成入河南之后,收留灾民,并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深得民心。

    “迎闯王,不纳粮”的口号传遍了远近州府,生活在死亡边缘的灾民“纷纷附之”。

    郑廉在《豫变纪略》中记载了李自成大赈河南灾民的盛况:“远近饥民荷锄而往,应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绝,一呼百万,而其势燎原不可扑。”

    李自成的实力迅速增加,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从五十骑发展到百万之众。当地的那些乌合之众,毫无组织、混乱一团的饥民,在投入身经百战、军事经验极其丰富的李自成麾下之后,也很快就转化成具有强大战斗力的军队,从此李自成的军队成为农民军中的主力军,在对明军的战斗中节节胜利。

    这不是朱由崧想看到的结果!

    如果说收编流民是头等大事,那么预防旱灾蝗灾就是生死大事。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