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九章 天家和睦-《烽火十国》


    第(2/3)页

    李璟面沉如水,转头看着韩熙载道:「韩卿,你认为呢?」

    韩熙载想躲却也躲不掉,看了孙晟一眼,见孙晟面无表情垂目不语,心知若不马上附和孙晟之言,自己以后定然会引发燕王猜疑,在这种关键时候,自己如何能不与孙晟同进退,否则众人的计划与努力便将落空。

    「陛下,臣觉得孙相所言甚是有道理。但臣并未想那么多,臣一想到齐王与燕王,便记起陛下与齐王之间感情深厚,而燕王自小也有陛下仁达孝悌之风,十分礼敬宗室长辈,因此齐王自然也很敬重燕王......

    总之如今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情,臣想由二位殿下前去必能马到功成,因为他们必不会自己拿主意,定然事事有商有量,对陛下竭尽忠诚,能齐心协力顺利接管六军,绝对不负陛下信任。哦,这些只是臣的一点想法,若有不妥,还请陛下恕罪。」

    韩熙载的话虽然委婉含糊,但听在李璟耳中却明白无比。

    李璟并非不知齐王和燕王之间关系不错,而且也并非不知孙晟韩熙载等人支持燕王争储,只是对此一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不想太在意此事,就如前番他容忍郑王一党当权一般,不过是试探人心的帝王之术罢了,只是没想到这回还真试探出了意外,一个自己绝对不想接受的意外。

    想起燕王,李璟忽而有些心生感慨,只因他对燕王的态度一直都是不断打压却又不断抚慰,所谓恩威并施便是如此。既不让燕王跌落深渊,又不能让他有非分之想。

    何以如此,那是因为他太看重燕王李弘冀了!谁不疼惜自己的嫡长子呢?从「弘冀」这个名字的来由便可看出李璟的隐秘心思与寄托,自李弘冀出生起,自己便早已将他视为将来的储君看待,若不是烈祖非要令李璟在梓宫前盟誓兄终弟及,此时李弘冀怕已是名正言顺的太子了。

    皇太弟既立,李璟无可奈何,只能暗中培养他心仪的嫡长子,因此自小李弘冀并没有享受几年养尊处优的宫廷生活,早早地便被送到扬州生养打磨,十五岁起封王在外掌军,为的便是让他远离朝堂是非,能够安心成长,但时刻又能感到压力,将来不至于成为心性恣意的君王。

    先前北伐失利,虽然李弘冀有无可推诿的冒失之过,但说到底若不是陈觉冯延鲁胡乱指挥,八万神武精锐何以狼藉至那种不可收拾的局面?李璟心里明白,但还是将责任全部归结到长子身上,令其禁止问政,静思一年。

    正当所有人以为燕王失宠时,实际上李璟却只是想让燕王诚心汲取败军教训,肩上再多些压力罢了,而且去岁以来朝中支持皇太弟的大臣们,开始大批转向支持新入朝的郑王了。

    同样是儿子,而郑王,却不过是燕王的试金石。

    例如去岁,郑王推荐徐铉入中书门下时,李璟其实是明白郑王的心思的,但他还是同意了他的举荐。再如前番冯延巳流放、孙晟退辞之后,中枢重臣的职务又让郑王一党悉数上任。

    一来是因为中书门下与枢密院的事务确实需要能人来处理,郑王的那些人倒算是能干,二来也是想多看看郑王此子真正的秉性,因为李璟心里头根本不相信郑王当初真的在钟山为他挡了所谓的「白虎凶灾」,以致病重不起,总有太医会对皇帝说真话。

    这些仍旧是李璟换汤不换药的御人之法,既故意让郑王的实力锋芒过甚,又是对燕王一党的沉重打击,以期燕王能够振奋图强。李璟乐此不疲地一直这么干着,在他看来,不管燕王郑王,总归都是自己的儿子,如何能不在自己掌控之中?

    回到现在,李璟虽然心中五味杂陈,但他并没有失去思考的能力。此时愈发笃定,自己以后绝不能再用老办法对待儿子们,因为这回引发的变故已然超出自己的掌控范围,其中一个儿子的做法已经令他有些心灰意冷,虽然不确定他有没有参与其中,但中枢的重臣皆是他的党羽,罪责绝难逃脱。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