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这样就很麻烦了,难道每次都得先截胡然后再找机会借气运? 说是麻烦,其实沈昼锦玩的还挺乐呵。 一边搞测试,一边教教徒弟见见客,挑着顺眼的收了一堆礼和几大片地。 但因为韩青溪没走……她不小心把逼装的太过了,老实的读书人自觉遇到了知音,一直留在她这儿,一直没走!! 于是沈昼锦高风亮节的当众宣布,其中离的近的两大片地,会用来安置解甲边军,同时收入也支援边军。 边关地广人稀,很少有人在这儿大量置产,所以这里面有很多都是荒地。 荒地本来就免三年租子。当然也有良田,良田是要交租子的。 总之,这就相当于,她做为“地主”一点粮食也不要,除了交给官府和佃农自己的,全都用来支援边军。 其实只是顺水人情,毕竟这也不是她花钱买的地。 然后她就地招募那些年老的、身体有残缺的,已解甲归田的兵丁,可以拖家带口的搬到这儿来,其它人也可以搬,实行山寨式的管理。 毕竟这里是边关,虽然大藏人攻不进来,但零星敌军、土匪流民之类的小股滋扰必定极多,所以防卫、巡逻之类的,全都要有。 这并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干完的,大可以等她回去之后再慢慢做,如今才不过四月,有三四个月的时间慢慢整理,这个时间也足够她做其它准备了。 所以现在,沈昼锦先大量订了砖瓦,准备起围墙,把每一片地都围起来。 除了送给边关的两大片地,她自己还留了三大片。 沈昼锦想的是,迁村。 有很多村子,离边关太近,若能整村迁过来,凝聚力会很高,管理也容易,对他们自己来说也更安全。 但如今的人,对祖宅田地之类的感情很深,宁死不离祖地,所以要慢慢说服,那些三不管地带还好,很多地方还是有官府管理的,赋税问题也要跟官府商量。 孟清荣是商贾出身,主动请缨,由他找人去打理这三片地。 沈昼锦觉得可以,毕竟孟家是做惯生意的,虽然如今被打压的做不了生意,但本事还在,总比临时招募的人要好用。 再者说,同样都是做生意,孟家人跟着她一样能发财,何必非得干回老本行?这中间有那么多条命,不等于是一再的揭自己的疮疤? 沈昼锦就答应了,一边叮嘱他:“练功不可懈怠。”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