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签约难-《华娱之崛起1995》


    第(3/3)页

    新手专辑分成收入歌手只能拿1%-5%,商演和其他收入也是唱片公司拿大头。

    签约合同以包装培训为由,更是没有准确明说何时会为歌手制作发行专辑。

    更重要一点,创作的歌曲版权是公司的,公司采纳之后才会分一笔买断费,而且优先提供给公司的成名歌手。

    合同处处都是陷阱,比如签约合同以包装培训为由,合同里不准确明说何时会为歌手制作发行专辑,而这只是在你出专辑的关键时候卡你,让你乖乖就范。

    这样的合同,拥有未来眼光和“创作”能力的刘浩,是绝不可能签约的!

    也许刘浩不在乎专辑唱片一时的收益,但是创作的歌曲版权绝不能放给唱片公司,一定要捏在自己手里。

    这年代网络还没兴起,歌曲版权变现的方式不多,价值还没得到充分的认识。

    但刘浩对歌曲版权的价值清楚的狠!

    歌曲版权这才是真正的金鸡,还能一直产蛋。

    后世周胖子迟迟不发新歌,但是每年光从老歌的版权收益中,都能收获数亿。

    发新歌那么辛苦,一直拖着就行…..

    所以大哥帮自己寻找签约公司的时候,刘浩一直向大哥嘱咐过,自己创作的歌曲版权一定要捏在自己手里,否则自己不会和唱片公司签约。

    虽然大哥并不完全理解刘浩为啥会对歌曲版权如此执着,但会尽力满足刘浩的要求。

    伯乐会有,但是为刘浩打破游戏规则的伯乐却没有。

    遗憾没能签约,当那些对刘浩创作的歌曲有浓厚兴趣的唱片公司,在得知刘浩将早已经将这些歌曲版权注册后,不能豪取抢夺,只能表面遗憾的留下“只要改变主意,随时欢迎”的场面话了了。

    还有一些更加小型的唱片公司,这些唱片公司,基本没有独立包装歌手的能力,提供不了刘浩所需要的渠道资源,很难捧火歌手。

    签约新人,也不过是刮刮彩票罢了,若是刮出彩票出了名,只会上供给其他大的唱片公司。

    还有些打着唱片公司旗号工作室的皮包公司,没有任何资源,基本就是干一票就走得。

    忽悠歌手签约,只是为了得到廉价劳动力,为或者签约之后磨解约费的。

    大哥都帮刘浩打听过,还找了律师朋友帮刘浩分析风险,这才没有上当。

    要不然一般人绝对会被这些公司的人巧舌如簧给忽悠瘸。

    还有一种歌手,就是不和音乐公司签约的独立音乐人。

    独立音乐人也分两种情况。

    其中一种独立音乐人,便是成名已久的天王天后级别的歌手,自己就已经是个单独厂牌了,拥有足够的资源,而唱片公司提供的资源已经无法帮助到自己,为了避免唱片公司的吸血,自己成立公司独立出来。

    什么事都要劳心劳力,唱片公司能提供一条龙的服务,解决歌手的一切后顾之忧,更能提供珍贵的歌曲资源给歌手,所以这样的独立音乐人很少。

    更多的独立音乐人,其实是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和唱片公司签约,成为独立音乐人也是无奈之举,只能走独立音乐人这条路。

    这条路异常的艰难的,需要大量的曝光,高强度的演出积攒人气,然后还要积攒积蓄,积攒人脉,很有可能需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发行一张专辑。

    就比如汪头条,刚开始出道组了一个“鲍家街43号”的乐队,踌躇了两年多四处巡演,有了积累之后又幸运找到了唱片发行公司,这才成功发行了第一张专辑。

    但更多的独立音乐人就没这么幸运了,竭尽全力发行的专辑往往缺乏宣传而卖得不好而大打折扣。

    最后因为严重亏损而消失在所有人视线之外。

    专业人士办专业事情,若是有人能满足刘浩的要求,刘浩还是更愿意签约唱片公司的。

    后世经验也有限,一时间刘浩也想不出太多的办法,只能靠大哥帮助寻求突破了。

    刘浩还有其他很重要的事情要做。

    大哥替刘浩从中戏找的熟人这段时间终于空闲了下来,这个周的周日,双方已经约好了时间,刘浩要进行艺考前的紧急表演培训。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