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柳京银行-《梦回甲午》
第(2/3)页
银元的样式是石云开亲自确定的,正面都是使用麦穗环绕的剑盾标志,象征着农业为基本,以剑和盾来武力捍卫和平的生活。背面有大写的“壹圆”、“伍角”、“贰角”、“壹角”等字样,清晰的表明面值。并且用小子注明“每两枚当一元”,“每伍枚当一元”。“每十枚当一元”等字样,用来表明兑换比例。银元的周围还使用了锯齿形边饰,这是为了防止某些不法分子从边际把银子刮掉,从而减少银币的实际含银量。
“以流通量最大的一元为例,币重为25克,原定的成色为九成银。一成铜,经过多次实验,现在的这种银币吹出来的声音最具辨识度,已经达到了听音辨别真伪的程度,可以大量发行。”刘顺神色恭谨。
石云开确定柳京银元含银量的时候。参考了另一个时空中“袁大头”的含银量。“袁大头”之所以能迅速流通,除了国家机器的强力推行外,具有简单易懂的防伪手段也是重要原因。
清末的银元,质量良莠不齐,规格不一,市场上有大量的假币流通。按说银元造价并不容易,但总是有哪些“聪明人”,喜欢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在这方面。银元造假主要是包胚,也就是或用钢铁做胚、或用铜铅做胚、或用铝锡做胚,或用金属粉末水泥合成做胚等等,做好内胚后,然后在外面包上一层银子,这就成了假银币。
假银币泛滥的后果极为严重,不仅会影响金融秩序,而且会导致百姓滋生对政府的不信任心理,如果放任自流,后果极为严重。
清政府也曾加大过对假银币的打击力度,但终因执行不力,应对无妨导致流于形式,对于假币起不到明显的遏制作用。
对于假币,石云开倒是有一个简单方便的鉴定方式。
拿到样币后,石云开拿起一枚面值为一元的银币,用拇指的指甲和食指的指甲夹住银币的中部,放到唇边用力一吹,然后快速移到耳边倾听。
“嗡……”
很细密有规律的律动,夹杂着绵延的震动声。微微的震动感沿着指甲传递过来,带着diǎn“嘤……”的回音,清晰,悦耳。
“很好,就是这个声音。”石云开肯定。
这就是柳京银币最简单的测试方法,只有银含量在百分之八十九左右的比例,才能吹出这样的声音。除了听音,柳京银币还能使用敲击、摩擦、擦拭等方式鉴别真伪,但听音无疑是最简单方便的,用这种方式,可以轻易的分辨出银币的真假,非常有利于在百姓普遍文化程度不高的清国推广。
“咱们现在有五套铸币机器,全力开工,每个月可以造出银币2000万元,随着这些银币的流通,柳京的名头能在最短的时间传遍大江南北,到时候,恐怕咱们想低调都不成。”刘顺有diǎn担心,并不是担心银币不利于推广,而是担心银币的推广太过迅速。
“没事,加大推广力度,别的你不用管。”石云开不担心。
石云开已经越来越感到头上有个清政府的不方便,做事情要束手束脚,不能以最快的速度发展实力。或许应该尽早举起反旗,石云开心中颇感不耐。
但旋即,这种念头就被强行压制下去。现在的石云开,上面还需要有个朝廷dǐng在前面,石云开还没有完全准备好。
“金币的事情准备的怎么样了?”石云开还准备发行一套金币。
此时的国家,除了清国之外,基本上都是在使用“金本位”作为本国的货币制度。美国以法令形式规定一美元的含金量为接近1.5克,英镑的含金量是7.32克左右,法郎的含金量为0.29克左右。通过含金量,可以快速的换算出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比例。
这也成了西方国家利用金银之间的差价掠夺清国的一个重要手段。
在清国,是使用银来作为基础的货币价值,但在19世纪末期,金银之间的兑换比例波动很大,所以当兑换比例较小时,西方国家在和清国贸易时,就会要求使用银作为结算货币。而当兑换比例较大时,西方国家又会要求使用金作为结算货币。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