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五章 第二次北伐-《辛亥之钢铁基地》


    第(2/3)页

    大臣们很少有意见统一的时候,有人同意撤军,就有人反对撤军,反对的人理由也很充足。俄罗斯帝国本就是一个扩张中的国家,如果国民都那么畏首畏尾的话,国土根本不可能扩充到现在的程度。利用盟军兵力优势,可以冒一下险,届时战事不利果断撤退好了,让北洋军和日本人充当自己的踏脚石,反正他们也不是什么好鸟!

    最终反对撤军派说服了尼古拉二世,他迫切的希望战场上出现一个好消息。以改变国家日益沉沦的态势。

    7月18日,盟军统一了认识。并针对华军的部署制定作战方案。当天作战方案下发到各集团军,要求各集团军根据这个方案制定详细的计划,最后上呈司令部审核。

    儿玉源太郎将作战方案称为“堤坝行动”,大致为,第一阶段:利用北洋军第一集团军在黄河一线坚决抵抗,至少防御一个月的时间。利用天险和工事消耗华军的锐气,消灭华军3-5万人。袁世凯拍着胸脯保证自己的精锐完全可以完成计划中的任务,第一集团军士兵训练作战的时间不比任何一支部队差。

    第二阶段:挫敌锐气后,北洋军第一集团军主动后撤,向东向西分别进入山西和山东休整。将华军主力放入平坦广袤的华北平原。之后再由日军华北集团军和俄军远东集团军从左右两侧发动突然攻势,围歼华军1-2个军的部队。

    第三阶段:出动北洋军第二集团军和在山西、山东休整的第一集团军,全军发动总反击,彻底击垮华军的进攻力量,力争将战线推进到长江一线。

    当然,儿玉源太郎也知道这个计划太过理想化,不过这场战斗本来就是赌博性质,能够完成第二阶段的战斗,就算盟军胜利,至少可以将战线维持在黄河一线。至于高强度战斗的消耗,司令部是这样安排的,粮草等物资就地筹集,武器弹药中,北洋军第一集团军最充足,因此被安排在第一线负责消耗华军兵力。日军和俄军物资相对不足,被安排在第二阶段发动反击战斗,在弹药消耗完毕之前达成战役目标。

    胜负的关键还是在后勤,尤其是武器维修、弹药补充上,袁世凯命令盛宣怀在天津、石家庄、济南、邯郸、太原等地扩建兵器维修所和弹药生产线,更多的是子弹复装线。另外民间大量的铁锅等资源被收集起来用于军事目的,一场怪异的大生产运动在北方开始,在对经济造成极大损害的同时,客观上促进了当地军事生产的进步,使华国统一后在北方获得了一大批有一定技术基础和经验的工人群体。

    华国境内的军事准备更有条理,也更充足。7月16日清晨,通往舟山军港的支线铁路上来回奔驰着多辆蒸汽机车,车站上大量装备整齐的士兵走下火车,然后在仓储区的空地上集结,命令声和口号声响成一片,他们集结完毕后在作战参谋的指挥下依次登上停靠在岸边的运输船。港口另一侧的码头上,大量军事物资,包括弹药、药品、粮草、火炮等被吊装上船,它们将于士兵运输船一起出发。

    海军陆战队第一师师长蒋方震摘下头上的钢盔,对身边的副官参谋们下达一个个命令,一个师一万五千多名官兵的组织工作不亚于一场小型遭遇战,好在陆战队已经有不少经验,所以各条命令被快速有序的传达,军官和士兵们也心中有数,知道如何履行命令。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