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四八章 石阡的民间文化(二)-《希望与图腾》
第(2/3)页
说春。“说春”是石阡侗族人民世代流传下来的一种综合性民俗活动,主要活跃在“立春”前后,始于唐代。明、清时期,每岁立春之时,皆整装集队,扎“芒神、纸牛”,“迎春于东郊”,打马游街,大排宴席,“行鞭春礼”,然后赴城南“劝农亭”,石阡知府要“劝农行耕”,并带头犁田。
“说春”分为“说正春”和“说野春”,形式比较灵活,不拘古节。由于“春官”的水平差异,无论从春词或唱腔上看,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春词”内容丰富多样,主要的段子名目有:《开财门》、《颂主人》、《说茶》、《说粑粑》、《说见子打子》(见样说样,现编现说)等。“说春”实际是唱,有简单的曲调,春词比较讲究,唱读时也讲究“字正腔圆”,使人听起来有一种美的享受。“说春”现已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石阡茶灯。茶灯是在石阡繁衍生息流传下来的一种独特的戏曲表现形式,与石阡茶文化的悠久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远在唐、宋时期,石阡就有种茶制茶的历史,并被朝廷所选用,素有贡茶之乡的称誉。到了明朝,种茶、制茶、饮茶在全县境内已普及。相传,石阡茶叶被朝廷御用以后,民间制茶艺人为推出更多的贡茶,欲求在全县境内大力展茶叶生产,并为之庆贺,民间杨氏艺人把采茶、制茶演绎为一种民间文艺表演形式,由此,“石阡茶灯”就应运而生了。清乾隆至光绪年间,是“石阡茶灯”的鼎盛时期。
所谓茶灯者,以村童十二人饰女妆,为采茶十二姊妹,妆一“茶婆”为其母,率领上山采茶,另妆四、五十人作赶场式贸易。谈笑之间,多戏谑十二姊妹语,茶婆往往怒骂之。各执一灯或数灯。采茶歌声,风流婉转。
近年来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工作,石阡茶灯得以传承。集中体现了传统茶文化、民间戏曲、民族服饰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导游黄桂蓉讲完了石阡的民间文化,见天色已晚。便说道:“吴总,今天就到此结束吧!”
蒋副会长和导游黄桂蓉带着吴总一行去吃过晚餐之后,约定了第二天的行程,便告辞了。
到宾馆简单洗了之后,吴总将田理麦叫到房间里说道:“田主任,你去通知王总、蒋总和其他人,我们去石阡街上逛逛。”
田理麦答应着即刻去叫上了王总、蒋总、张清文、朱丽雯、金玉和邱师傅,然后一行人陪着吴总来到县城的街上。顺着石阡的街道走了一段,蒋雯雯说道:“吴总,我们去找一个喝茶的地方喝茶吧?据说石阡的苔茶非常有名!”
“好啊,我们去品品石阡的苔茶!”吴总说道。
一行人于是找到一处茶馆,走了进去,老板热情地将他们迎了进去。
田理麦说道:“老板,我们喝苔茶!”
那老板看了田理麦一行,说道:“听口音,各位贵客不是我们本地人?”
“是的,我们是湖北那边来的。”田理麦答应道。
在一间茶室坐下来,那老板说道:“贵客们来我们石阡,来品一品我们石阡苔茶,这就对了,我们石阡苔茶那是非常有名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