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文娱:从变形记开始的大文豪》


    第(3/3)页

    第一节大致意思是公历2003年春天,经过y市的历任领导们的不懈努力。终于到了现在y市变得政务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展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人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并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盛举。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卢志伟不断念叨这句话,简直像是着了魔一样。

    唐浩几人看后,则是嫉妒的看着已经痴傻的卢志伟,作为体制内的一员,实在是太知道这八个字将造成的影响力,可谓是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好酒也怕巷子深,做好政绩也是要宣传的,今后只要这一句话一出,大家都会联想到几任y市领导们殷勤的工作,在造就了y市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而谁得受益最大?自然是现任的y市书记卢志伟....

    这如何不让几位从政的同僚羡慕?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看到这里,唐阳的双眼闪烁着亮光,从楚才浩写下到这里开始,他就已经知道这是篇伟大的作品。

    寥寥数语,就写尽洞庭湖之美,格调振起,情辞激昂。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联系诗歌第二节和第三节的内容,全文一词一景,唐浩却知道楚才浩写得并不是景色,而是与景喻情,通过一悲一喜,一暗一明,传达出景与情互相感应的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情境。唐浩此时暗暗吃惊,难道真由生而知之人?要不然,一个少年为何有如此老练得情感?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这是一首接近500多字的散文,楚才浩一边写,一边要把文章中一些不符合实际的内容进行修改,好在自己脑中词汇量惊人,但就算这样边写边想还是花费了近30分钟才写完,不过还好,至少最后没有词不达意。

    当他划上最后一个句号,也不禁揉了揉手腕,颇为幽怨的看了眼唐阳,为什么不拿钢笔给我,你不知道毛笔字写得有多累吗?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