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收获满满-《农业巨头从1983开始》


    第(1/3)页

    关于柴油机厂,格里希实在是有太多话要说了,李耒都没怎么引导,他就滔滔不绝的说了起来,“政府不应该像慈父爱护还在一样对待工厂,如果工厂做得不好,就应该让市场惩罚他们,而不是一味的回护。”

    “生产过程中的浪费实在是太惊人了,这是不可原谅的,要节俭过日子......工厂对青年工人的培训很粗放,我们德国在职业教育方面做得很好,你们可以学习......国家应该成立设备调配中心,把那些闲置的设备交给需要的企业......”

    他甚至把在工厂和工人们的吐槽也说了出来,“你们有人可能认为我是发疯了,每天不知道享受,天天到车间去吹零部件,累得满身是汗……我六七十岁的老人了,我拼命干,不是为自己,是为了你们,为了你们的老婆孩子!”

    现如今有些媒体将格里希和白求恩相提并论,认为他是怀着崇高理想来援助我们的;李耒却不这么看,通过和格里希的交谈,他认为格里希更像是一个闲不住的老工程师。

    他在机械加工领域干了一辈子,深深热爱这个行业;退休闲下来之后就像是失去了灵魂一样,而到了中国,到了武汉柴油机厂,他又重新焕发了活力,找到了昔日在德国工厂里心情工作时候的激情。

    这样,李耒就知道该怎么和他打交道了,到明年的时候,格里希就会离开武汉柴油机厂,之后也没有马上回到德国,而是去了其它企业担任技术顾问。

    相信对格里希来说,顾问终究没有厂长能发挥他的长处,这样的话,李耒觉得明年把格里希拉到自家工厂就更有把握了。

    “我很赞成您的理想,我也希望能让中国农民花同样多的钱,买到更好的农业机械,所以我打算成立一家农机工厂!”李耒适时的透露了一点风声。

    而且说起了自己对这家工厂的规划,“您知道,中国的农业政策刚刚经历了很大的变化,土地重新被划分成一小块一小块,所以很多原来生产大型农机的企业就陷入了困境,因为普通农户可没钱购买这些设备。”

    “但是相应的,农民的收入比以前有所增加,他们有能力也有需求购买小型农机,所以我打算一开始的时候,生产一些供这些农民使用的小型拖拉机,他们把这些小型拖拉机买回去,既可以耕种自家的土地,也可以收费为其它农户耕种土地,其他时候还可以用来拉货、运货!”

    李耒的鸡蛋已经卖到了洛京,而洛京拥有全国最大的拖拉机企业第一拖拉机制造厂,一拖是中国机械工业、农机工业的长子,第一个五年计划苏联援建的“一五六”重点项目之一。

    七十年代,一拖年产1.5万台东方红75型履带拖拉机,中国70%以上机耕任务是由东方红拖拉机完成的,极大地支援了我国的农业建设,北大荒等大型农场的开垦,离不开一拖的贡献。

    国家也对一拖十分重视,伍豪同志就亲自来洛京视察过,并叮嘱他们,“你们要记着,你们是‘中国第一’啊!要出‘中国第一’的产品,出‘中国第一’的人才,创造‘中国第一’的业绩!”

    现如今,一拖在洛京就相当于一个独立的小社会,方圆十里的家属区里幼儿园、小学、中学、医院、体育馆,一应俱全;可以说,十几万职工及家属不用出厂,就能解决衣食住行、健康、教育等问题,在厂区待一辈子不出去都可以。

    但是随着包产到户的实施,一拖昔日引以为傲的大型拖拉机失去了市场,只剩下少数大型国有农场依旧会向他们订购拖拉机之外,销量也从一年几万辆锐减到一万辆、几千辆。

    好在一拖的领导并没有躺在功劳簿上等死,而是在农机行业内率先进行市场调研,针对农民包产到户后的新需求,为农民量身定做15马力轮式拖拉机,俗称“小四轮”。

    1982年试制成功,1983年批量生产,小四轮销售非常火爆,销售处门口整天排着长龙;东方红小轮拖不但让一拖重新红火起来,也带领整个农机工业走出了低谷。

    1982年以来,共有200万台小四轮在中国一拖下线,使之成为国内生产小四轮最多的企业,许多中国农民也开着东方红小四轮走上了富裕道路。

    “我们的柴油机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供应一拖的,一拖是我们最大的客户,这家企业很不错。”听李耒说起一拖的光辉事迹,格里希也很高兴。

    “但是现在一拖的小型拖拉机产量有所下降,很多农户想买小型拖拉机却买不到,所以我就萌生了开办这样一家工厂的想法!”产量下降并不是一拖自身的问题,而是他们有更重要的生产任务。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