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五章 支持林如海-《红楼从辽东开始》


    第(1/3)页

     book chapter list     金州节度府。

    林如海,顾道初两人在廊坊下,坐在方桌旁,方桌上有干果点心和热茶。

    “朝廷的制度虽然不完善,但放眼世界并没有差错,有利有弊各有优势。”

    唐清安望着金江镇的两位舵手,肯定了两人上任以来的功劳。

    原来的冯胜之和顾应时,十余年来功劳巨大,金江镇有今日之势,两人功不可没。

    只是新建立的第一军镇和第三军镇,前者负责草原,后者金州本土,无论是地位还是重要性都至关重要。

    另外就是两人不适合改革。

    如果没有林如海的出现,唐清安可能会亲自下场,但是有了林如海的出现,就不需要他亲自下场了。

    以前左支使和右支使的职位,虽然左支使比右支使职位要高一点,但是实际上冯胜之和顾应时地位相当。

    现在不同。

    顾道初名望不够,更像是林如海的助手。

    也就是说林如海在金州,是实至名归的文官第一人,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

    “但是大周有一点不好,那就是经济上太过僵硬,财政制度混乱不堪,导致无法发挥国力,空有力气而使用不出来。”

    唐清安自己是这么认为的,看过后世学者的研究,同样是如此的想法。

    民间经济繁荣,贸易体量大,而国家没有从中获利,反而受其苦,以及混乱的财政制度,以至于缺钱成为了常态。

    大周的军户世袭制度,从前明承袭而来,至今三百年的时光,积弊丛生,而边军至今还能保持不弱的战斗力,可见军户制度并不是无一可取之处。

    只要能按时发兵饷,大周的军队并不是软脚虾。

    “所以需要一场改革,不能全盘采用朝廷之策,我们不但要支持各地的商贸,促进济州岛的海贸,但是也不能任由发挥,最终要控制在官府手中。”

    林如海接过话题,笑着看向将军。

    牵一发而动全身。

    要改革先治人,治人需要先扭转风气。

    唐清安点点头,认可了林如海的思路。

    其实并不是高深的计谋,正如张居正改革,也是先推行考察法以治人,再关掉反对改革的私院,扭转风气奠定基础。

    大明立国时,形势并不好,北方,西方,南方不稳定,海面上也有敌对势力。

    面对这种困境,需要严苛的法度,发扬朴素简朴的作风,以保持民心军心。

    但是时代在发展,随着大周的兴起,百年下来,很多制度就跟不上发展,需要不断自我改进。

    无法自我改进,或者改进速度跟不上时代发展速度,就会变为积弊,累积下来就成为了国家危亡的隐患。

    林如海的出现,正好符合唐清安的人选。

    巡盐御史只有一年的任期,而林如海能担任多年,证明了他在治理经济上有充足的能力。

    盐政收入是大周财政的命根子,但凡无法满足朝廷的需求,林如海是无法连任的。

    而对福建新学的暗中支持,可见其是开明之士,有进取改变之心,不会沉迷保守。

    勋贵出身,又中科道探花。

    无论眼光胸襟还是才能,人际关系等等,都是数一数二之人。

    林如海是国之干才。

    唐清安期望林如海,能治理出一个全新的金江镇,脱胎于大周,又符合当下时代的崭新面貌。

    除了眼前的林如海,唐清安想不出还有谁有这个资历。

    史鼐,刘一儒,魏毅,贾雨村等等,他们都不行。

    “海贸利润大,又常在海外,官府的影响力却只能存在于码头上,林公所言极是。”

    唐清安认可道。

    发展海贸不只是为了商人的利益,而是为了加强国家实力,促进百姓的经济。

    哪怕是当下的英国,如何支持自己国家的商人,也不会说没有控制的手段。

    没有控制的手段,就是大周的下场。

    商人们势力强大又脱离朝廷的掌控,就会形成自己的力量,最后抗拒朝廷的管理。

    “英国和荷兰成立的东印度公司,是支持商人们的政策,也是整合商人们,在他们头上安了笼头的手段。”

    加入东印度公司的商人,就需要服从印度公司的管理;不加入印度公司的商人,则没有实力抗衡庞然大物,必定会被吞噬。

    英国与荷兰,是无法一力管控不可计数的商人的,但是两国可以通过管控东印度公司,从而控制所有的海商。

    “海外司就是搭建的台子,先掌握规则,最后我们也要成立一家公司。”

    唐清安告诉林如海。

    林如海明白了将军的意思。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