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八章 路难行(一)-《我在三国教书那些年》


    第(3/3)页

    压坏的水泥路李孟羲见过不少,路基被压的四分五裂的,都是裂口。

    纵然是这样的水泥路,依然远比土路平坦,下雨天还没有泥巴,放在古代,简直是神器。

    目测厚度只有二十公分厚的水泥路,能经得住几十吨重的满载河沙的重卡的碾压,而汉代的马车,就算装满一车粮车,粮食摞的高高的,一辆粮车,有个五六吨就不错了。

    二十公分厚的路基在汉末完全够用了。

    甚至十公分的路基也够用的。

    汉朝修路,用的三合土等原料,且工序复杂,哪里有水泥方便。

    从工时和造价来比较,当能大量生产水泥之后,依然是水泥路造价便宜。

    李孟羲想着,越想越觉得,水泥有时间完全可以鼓捣一下。

    所需的技术条件汉代全有了。

    场地:石灰窑。

    材料:粘土,石灰石。

    配比暂时不知道,不知道粘土和石灰石按怎样的比例配比,烧制出的水泥性质最好。

    但这不是问题,初中物理就学过,控制变量法等科学实验法,用一份石灰石,控制石灰石不变,然后配上用不同质量的粘土一次次烧制,多试几次,用不了几次就能烧制出能用的水泥。

    粘土是很廉价的材料,石灰石同样廉价,唯一费钱的可能是木柴和烧窑的人工,以及后边研磨水泥料所需的人工成本。

    烧窑跟炼铁,所需的温度是不同的,炼铁需要很高的温度,所以炼制单位的铁,所消耗的燃料比生产水泥的消耗更大。

    因此,以铁的价格预估,李孟羲觉得,水泥的生产成本不会太高。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