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六章 无题-《我在三国教书那些年》


    第(2/3)页

    一下问这么些问题,鲁犁不由抓头,想了好一会儿。

    “营正,有一架板车今晚就能装好,你看……”

    “行,我晚上有空过去看看。”李孟羲说着。

    又一辆板车做好了,一辆板车的运力,最少足够放下二十人的铺盖卷,降低二十人行军时的体力消耗。

    而花费很少,只用从粮草中支出五十斤粮而已。

    按李孟羲对木匠营进度的估计,时间也差不多了,今夜有一辆板车做好,明日后日肯定有更多板车可以下“生产线”了。

    五个十人队,每个十人队,七八天能做出一副车轮,而车把,木板之类的更容易生产的,三五天就能做齐。制约板车生产速度的只有车轮毂而已。

    五个十人队,每月,每队可以至少可以生产四辆板车,一月也就是二十辆车。

    这是以前,木匠营已经扩军了,再加上青云山黄巾投诚,黄巾军中能单独完成制造板车所有细节的木匠,足有十几人。

    这十几个堪称木匠中大匠的熟练木工,再搭配低级木工,足以再凑起至少七八队能生产板车的小队。

    也就是说,产能扩大了一倍多,甚至还能继续扩大。

    一个月能生产三十,四十,甚至五十辆板车不在话下。

    板车很重要,李孟羲没有立刻最大限度扩充木匠营规模的原因是,木匠们随军生产最低限度的生产条件,是得每十人有一辆板车,有人拉着板车,板车上一两人可以边行军,边做一些用刨子刨木辐条之类的小工作,而不仅限晚上黑灯瞎火的一点时间。

    晚上扎营,晚上时间最好的利用方法是凑着篝火,把白天刨好的方木,放在火上借着火把木头加热,用热处理的方式,把木头弯成车轮毂的弧度。

    因为只有在扎营的时候,才有篝火,才能处理轮毂,做板车最难的轮毂部分于是就这样条件受限,没办法全天候生产。

    虽知道生产效率被卡在了哪,李孟羲却没办法解决,除非板车有火车车厢那么大的空间,除非板车上能升篝火,不然就没办法在白天輮制车轮。

    因此,木匠营有多少车,才可以扩充多少个专门制作板车的木工小队。早早把木匠招来,干不上活儿,还得发粮,等于亏了一部分粮。

    因为李孟羲的先见之明,之前路过那个无名村寨时,李孟羲收购了好多套木工用具。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