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这是由巨大数目密集环绕太阳的独立结构组成,通常为太阳能收集卫星和空间定居点,类似于环绕地球的云。” “建立一个戴森云有这样几个优势,建造的元件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尺寸选择,这样便能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逐步建造,而且不同形式的无限能量传输还可以在不同的结构之间传输能量。” 但在陈渊的解释下,网友们也发现了重点。 那就是建造这样一个戴森云的难度也不小。 无外乎是太阳太大了。 那就表示需要大量的卫星。 假设每个卫星都有一平方公里的面积,那至少需要30万亿个卫星才能围绕太阳一圈。 即使将卫星间的距离加宽一点,还是需要100亿吨的数据! 而且还得把它们规整地摆成合适的阵型。 除此之外,还需要在太空建立一个永久的空间定居点来搭建卫星环。也就是说,我们需要数据、设计和能源。 不得不说网友人才济济,这些问题基本都说到点子上了。 “而且还要很多材料啊,老陈这些材料上哪里弄?” “傻吧,咱们能想到的问题,老陈肯定也会想到,并且找到解决方案啊。” 正也网友们说的一样,陈渊微微笑道,“其实在相关研究员的分析下,为了获得建造戴森云的大量原材料, 是需要开采一整个行星的。” “我们目前选定的是水星,因为水星附近的漂浮物少, 最接近太阳,而且水星没有大气层,重力也只有地球表面的三分之一,最重要的是,水星富含金属!” “如果在相关技术的完善下,我们人类或许只需要开采一半的水星,而在这之后,所建立的戴森环便能永远解决人类能源的问题。” “直到太阳死亡的那天。” 陈渊给网友们画了一张饼,可真是这张并不普通的饼,让他们内心如波涛在翻滚。 无尽的能源也意味着人类的科学技术将再次发生爆炸。 那个时候的光景,绝对充满了遐想。 “其实我个人更觉得戴森球应该是科幻中出现的场景,实际生活中应该不会有这种装置。即使有,戴森环可能更符合科学规律!” “啊啊啊,我已经很期待了怎么办。” “不得不说,老陈太牛逼了。” “呜呜呜,打死我都想不到,有生之年还能看到给太阳上环。”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