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见皇帝发怒,众人屏气凝神,都不再言语。 帝王皱着眉头问:“国库如今钱粮还能支撑西北军多久?” 见皇帝心中偏向于迎战,杜仲浑身膈应,却还是不得不回道:“禀陛下,还够兵士半年嚼用。” 说毕,杜仲补充道:“若不打仗,而是以钱粮名号等手段安抚,花费不过是出征的十分之一二,也能让百姓再将养将养……” 上首的帝王没有言语,殿中一时间陷入了静默。 皇帝看向从开始便一言不发的谢谦,道:“谢爱卿是如何想的?” 文人大多反战,想法也与户部尚书杜仲的思路相似,不过是觉得出征的成本太高,划不来罢了。 谢谦没有同文官站在一处,而是对上首帝王道:“杜大人算出来仅供西北兵士嚼用半年,是留足了朝廷、宫中花用,并扣除一部分朝廷预留下来赈灾的钱粮。臣以为,当由皇上做起,自上而下节省吃用,并在风调雨顺的今明两年加重税收,开源节流,以举国之力支撑边关。” 他这番话毕,立即有人斥责道:“荒唐!堂堂九五至尊,如何还能短了皇上的吃用?” 可谢谦一番言论,却让皇帝心中豁然开朗—— 他这才回忆起,儿时他与先太子在上书房听太傅讲课,太傅提出过同今日场景格外相似的问题,谢谦便是这么回答的。 那时先太子还笑着摇头,说头一条从皇帝做起来开源,便是大大的不敬。 谢谦执拗地摇头,还说了这么一句话—— “若我不能事明君,宁可辞官闲赋在家,也不肯出入朝堂。” 忆及这段往事,皇帝不由得在朝堂上笑出了声:“谢爱卿不愧是谢爱卿!朕以为,从朕这里边开始节省吃用,为万民做一个榜样,并无不合适之处。” 君臣对视一眼,便都明白了彼此眼底的含义。 皇帝说完这些还不够,又看了一眼杜仲,嫌弃道:“你做户部尚书的想不出主意来,只会说没钱没钱,这尚书做的,有什么用?” 其他朝臣见皇帝一门心思站在谢谦一边,除了说些“于理不合”的理由来反驳,也实在拿不出其他话来反对。 姜宁出征一事,便这么定了下来。 只是他在犹豫,身在御前侍卫一职的林桡,该何去何从……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