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总结及请假-《旧日音乐家》
第(2/3)页
对了,第一次真正自己动笔写书之后,我逐渐发现剧情的设计并不是靠作者“硬想”出来的,而是取决于你一开始的构思和目的是否明确。比如这里,既然是想要描述一段“秩序逐步崩坏”的过程,必然要以严谨的秩序作为开始,所以剧情必然要放在宗教气氛浓郁的西大陆,范宁必然要去扮演一名古板的神父——这些答案都是可以稳定递推出来的。
神父就要有神父的样子,尤其是这位古板的“拉瓦锡”,除了外貌气质外,他的一言一行都要有据可循,台词跟着我这个“现代网文作者”的意识走,肯定会显得不够用心,如果简简单单因为“露了两手、装了两逼”就跻身教会高层,也无法说服读者。
所以大家看到的拉瓦锡无时无刻不在装逼。别人装逼需要搞大新闻,他不一样,在别人眼里他吃饭喝水说话都是装逼。
虽说这卷开篇要写宗教氛围,但也不能太过说教严肃,那样就太传统文学了,恰好范宁只是个“假货”,在座各位实不相瞒以上都是我装的......氛围有了,读者乐子也不少,不至于那么枯燥。
拉瓦锡的台词几乎全部出自《圣经》及相关教典、手册的改编或仿写,要想在这种严格的程式下还能吻合剧情,的确很费时间打磨。
别说写了,你自己光是通读一遍教典的时间,别的作者都能多更几章出来了......
真的要这么写吗?我犹豫了很久,但后来毅然决然地选择,写!而且贯穿整个西大陆!
现在回过头想,如果拉瓦锡的台词就正常按照网文那么写,会怎样?
我觉得仍然是对得起读者订阅的起点币的,甚至更新还能快点。
但是我不知道这个角色的塑造效果会打多少折扣,站在事后的角度,应该会有少部分人感到惋惜(只有事后的角度才存在比较的可能),当然也会有很多不喜欢这种说话方式的读者,觉得还是正常写好,速度多少快一点,阅读也更轻松点。
总之......当初说了第三卷和第四卷的写作都有较强的实验性质,现在情况就是这样了,前者是梦境剧情、以乐章命名章节,后者是神父的台词、以及失常区的设定。
连续作死了近一百万字,嗯。
第二、第三、第四交响曲被称为马勒的“魔号三部曲”,因为音乐的标题性都极强(第四部比前面要弱,但在同时期仍是极强),且频繁出现《少年的魔号》的素材和意象。
这部民俗诗集到处充斥着对欲望、爱情、离别、黑夜、死亡、天国的描述,曾让马勒这个悲观主义者深深沉迷其中。他的亲传弟子布鲁诺·瓦尔特评价“当马勒读到《少年的魔号》的时候,他仿佛找到了自己的根。”
但似乎是为了与前一阶段的人生作个彻底诀别,在写完“第四”之后他就摆脱了《少年的魔号》的创作影响,进入了标题性偏弱的纯器乐的艺术生涯中期。
失常区的经历是个分水岭。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