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顺流而下(四)-《文明破晓》


    第(3/3)页

    张瑜继续讲述着工作进展,“陕西也不都是千沟万壑,不过完整的平地早就分了,咱们两千多干部到的地方都是很糟糕的地方。同志们带着村里的6+5打出坝来,百姓很不以为然。”

    所谓6+5,是在东北时期总结出来的经验。指的是3个临时村长+3个民兵队长,1共6个人。每个村5个民兵,就是6+5。这么安排的原因是村长和民兵队长要不断轮换接受培训,为了保持管理的持续以及人力持续,要有这么1个数量。

    最初的时候组织上也没想那么多,现在就发现这么组织的话,能够很快完成人力的集中。而这样的人力调配明显给陕西本地提供了更多的好处。在沟里修土堤坝,需要不少的人力。这6+5恰好提供了勉强能够完成工作的人力,加上派下去的干部,1个村很容易就能集结起20多号壮劳力。

    “去年春天雨季到来,各地老乡都站在山梁上看着热闹。真的是特么……真的是站在江边看船翻。老乡们议论纷纷,觉得那些堤坝1定会被山洪冲垮。结果堤坝挺住了,当年就淤出1片良田。老乡刚开始都觉得这种‘生地’没法种,同志们借了牲口去种地,秋后的确丰收了,老乡们才信了。”张瑜说完,就看向吴有平。

    “生地……陕西的土地真的有这么好?”吴有平对此也很在意。按照中国的传统,土地得耕种几年才能变成‘熟地’,粮食产量才会稳定。头1年开出来的土地叫做‘生地’,往往种不出什么东西来。

    “我也没想到那是真的。”张瑜感叹道。不过此时张瑜想说的和这‘生地’有关系,但是与生地本身无关。

    pp。&。>>

    “总理,这些地开出来之后,第1年的粮食自然是被6+5给分了。陕西省政府的同志们讨论过之后,想干两件事。1件事是发动群众修水利,另外1件事是想把开出来的地上的收成中拿出3成给开地的群众。不过有同志说,这些风险让政府承担了。不知道总理怎么看?”

    这话说的就太过于含糊,吴有平只能追问道:“你说的这3成是指开荒的3年不纳税么?还是第1年就已经收税了,除了收税之后的3成?”

    张瑜赶紧解释,“去年那些地都是咱们的同志开出来的,若是不纳税,完全不合适。但是之后开出来的地,就是老乡们开出来的。而且老乡们现在也有顾虑,只是觉得这些土地管用,但是不知道以后会咋样。所以,我们想着直接从财政里面支出修建堤坝的钱,地淤出来之后,由专门种地的老乡来耕种。年底的时候,看看收成再来收税。”

    吴有平听了之后觉得张瑜这厮太狡猾,这就是变相的要预算。当然了,吴有平也知道自己肯定要同意这笔预算。从新的经济思路角度看,这笔钱的确提供了就业机会,还提升了粮食产量。

    所以吴有平不置可否,而是问了张瑜说出的另外1个问题,“你们准备今年就发动群众修水利?”

    张瑜见吴有平神色认真,便坐直了身体,“陕西这地方非得下大力气才能有改变,休养生息对这地方未必合适。”

    1时间,会场里的气氛就凝重起来。大家都不吭声,都等着别人先开口。

    /90/90632/32116919.html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