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未雨绸缪-《为头越》


    第(2/3)页

    所以,他们个人的生活和创业经历,决定了他们不会以文凭取人。

    二来,是出于成本的考量。资本都是趋利的,在有些国企,这句话并不一定适用,但在私企,绝对如此。

    同样的岗位,同样的工资,如果是大学生愿意和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同等竞争,那他们当然欢迎之至。但这不现实,同样的岗位,你给中专生1500一个月,他能接受,先好好干,多学些东西,以后再慢慢往上走。

    大学生不一样,也不管以他自身条件来说,他有没有成长的空间,他首先要求要有发展的空间,又肯定提出要解决户口,还一定要主城区的,最后是待遇问题,你好意思让我和那些大学的门都不知道在哪开的拿一样的工资?

    然后,在工作中,冯一平他们也接触了很多大学生,再后来,新招聘进公司的,一水的大学生,你想找到一个没有大学文凭的还真的很难。

    在这些天之骄子中,是有不少有真才实学,有能力的,但确实也有一部分,是名不符实的。

    公司第一位大学生,听说还是劳动了集团人事部主管才请回来的。刚到公司的时候,没有给他定岗,让他自己安排,找找可以改进的地方。

    然后此公确实挺自由的,从不按公司规定的作息时间上下班,班前班后会也难觅踪影,吃饭的时候倒容易找到。难得在公司,就四处串岗,前台、财务、管理科,这些女孩子多的地方,他停留的时间长。因为是**毕业的,所以他动辄就说,“总书记,那是我校友。”

    一周后,公司开例会,所有的管理人员,包括总经理和外聘的顾问都准时到场,议程过了三分之一,他才悠哉悠哉的姗姗来迟,大大咧咧的拉了一张凳子,坐在会议室最后靠门的地方。

    总经理于是说,下面欢迎来自**的高材生来说说这些天他发现的问题。

    于是大家鼓掌,此公是有准备的,拿出一个本子,洋洋洒洒的说了十几分钟,底下的人听的一头雾水,这说的是哪跟哪啊!

    说完了,但没有期待中的掌声,大多数人还算是厚道,低着头做沉思状,或者在本子上记录着什么,有少数不太厚道,平时就看不惯他作派的人当场就笑了出来。

    还是总经理解围,想法都是很好的,但是因为他来公司时间太短,了解的情况不是很全面,所以这些想法可以在以后的工作中完善。

    然后,就没有然后。第三天,他就被通知到管理科办离职手续,临出门的时候,他放下话来,“这样的公司,我本来就不愿意来的。”

    2000年的时候,集团以两百万年薪,聘请了一位旅美回来的专家,担任集团副总裁。他也到公司调研了几天,说实话,那学识,那风度,那气质,那谈吐,那修养,真没的挑,征服了公司上到总经理,下到门卫保安,包括养在后院的那条狼狗。四十几岁的人,身材保持的也很好,没有秃dǐng,没有啤酒肚,在公司球场上的身姿也很矫健。

    在公司调研了四天,最后召集全员开会,从工作服等细节到公司的远景规划,他罗列了很多问题,问题是找到了,也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些办法从公司中层主管到一线的员工都是赞成的,但关键的几个人肯定不会同意,比如集团各股东和董事长。

    比如,他说,专业的工作要交给专业的人来干,还要有专业的工具辅助。比如卸货,都是公司所有员工下班后一起干,他提出,这是对专业人才的浪费,有这个时间,大家多联系联系客户,可以创造更大的效益。万一有员工在这个过程中受伤,那会带来一系列的麻烦。所以,或者把这项工作外包,交给专业的公司,或者公司新成立一个部门,并配齐专业的叉车升降机等。

    再有,办公软硬件配置不到位,极大的影响了工作效率和资金周转,如果软硬件到位,处理同样的工作,会只用原来60%的时间,极大的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公司的库存会维持在理想的水平,节约极大的财务成本。

    冯一平和肖志杰当时看到,台上的总经理是低着头记笔记,但满脸苦色。他**正在腹诽,“您老人家究竟是来帮我解决问题的呢,还是来砸场子的?”

    因为按他所说的,不说卸货那一块会增加多大成本,单就购置办公软硬件,就是把公司的注册资金全部花完了,估计还不够。

    随着这位副总裁在集团下面一个接一个的公司调研,一个接一个的解决方案出台,他也很快淡出了大家的视线。

    不能说他提的解决方法不对,都是对的,但那要放在欧美或者日本等发达国家,至少是不符合当时我国的现实国情。

    冯一平有个客户,办了一个厂,生产服装机械,为了拓展业务,高薪聘请了一个名牌大学的市场管理系的高材生。因为是小厂,业务都是老板负责,大学生来后,还是老板自己开着桑塔纳带着他去跑业务。

    那个时候创业的人,还没有养成从头到脚一身奢侈品的习惯,老板的穿着和大学生差不多,大学生高高挑挑,白白净净的,形象反倒比有些黑有些瘦的老板要好。

    所以好多次,到了联系好的企业,那些负责人都把从副驾下来的大学生当老板,热情的上去迎接,倒把真正老板当成司机。

    大学生每次都解释,那才是我老板,但并没想其它的办法避免这件事再次发生。比如很简单的,下车后,先到后座把老板的公文包提着,再跟在下车的老板后面,别人就不会误会了,再或者,跟老板提出来,去学驾驶,这样的情况也不会一次又一次的发生,但是,他没有。

    可能从心里,他就从来没有真正看得上,这些从穿着到谈吐都很土的小老板,觉得他们不过是走了狗屎运而已,所以被错认的时候,虽然表现的很尴尬,实际上心底是有那么一丝窃喜和骄傲的。

    也就几个月以后,老板完全掌握了大学生和人谈判时候的套路和技巧,就把大学生调到办公室,然后再放到车间,再然后,高材生自己走人了。

    这件事虽然有些好笑,但是高薪聘请回来的人才,这样那样的不适应,这种情况是很普遍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