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文院之始-《从三国守护农田到纵横天下》


    第(1/3)页

    太学在洛阳城西郊,占地二百余亩,有房屋两百多座,规模算是较大,但因为都是单层木房,利用率较低。

    当年陈藩、李膺等人反对宦官的黑暗统治,得到太学生的支持和响应,于是太学生也成为宦官打击的对象,至那以后,开始走向衰落。

    孝帝刘宏任命蔡邕为太学院夫子,这太学院又开始兴盛起来。

    蔡邕创儒之四境,开经讲法后,儒修开始多了起来。

    儒修说难极难,说容易也容易。

    儒学之士,以文载道,承载的是文,其实是心。心与文合,人与天地合,就可引用天地浩然之力。

    文气之力已现,正心正念者就可感悟文气所在。

    来听夫子讲学的人,都是饱读诗书之辈,很多人修身修己,梳理心中所学,意念升华后,就感悟到浩然之气所在,踏入正气境。在太学,又名学士,是为学士境。

    儒家第二境,以儒家经典要求自身,一腔热血,刀斧加身而不改其志。治学、治事、治世,士大夫本就是如此做的。他们感悟文气后,意志升华与天地合,已能显化异象,加持人心和士气。

    这一境,有官身的文士很容易达成,他们身具民望,借助民众的信念,激励的文气非常强大。

    儒家第三境,就有些难度了。不惑、知名、立命,此等人物对过去、现在、未来都有自身的见解,心中坦荡无私天地宽,可见本来面目。而这本来面目,就是文心。

    如今也不过郑玄、卢植二人凝聚文心,成就大儒之身。

    蔡邕一堂讲经,二名大儒当场顿悟,掌握文气之秘,又有数百人感悟浩然正气,由此文道大昌。

    经传天下,来洛阳求学的学子数不胜数,导致太学人满为患。

    蔡邕无法,只得求助与大王刘宏,请他拨款资助太学院。

    这一日,孝帝刘宏在潘烈、王越的陪同下,前来太学院参观,蔡邕、卢植前来接驾。

    去年时分,卢植平定黄巾军失败差一点被下狱,幸亏吕布带领西园八校平定了张角之乱。

    卢植有过无功,被罢官后一直赋闲在家。

    卢植得知老友蔡邕观许昌劫煞之阵悟出浩然正气后,总算找到了一条路来对抗张角邪术。

    卢植在家重新整理所得,观古修今,对文道之事有所精进。

    待蔡邕讲经,卢植一举悟命,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明白一得一失,发现万师皆有定数。

    卢植突破为大儒后,孝帝刘宏将他重新启用,拜为太学院博士,与蔡邕一起教导学子。

    至于郑玄突破为大儒后,就返回了青州。郑儒以夫子为表率,立志教学,那怕突破为大儒后,也不受刘宏之官,继续将自身所学传播于青州子弟。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