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同时山东总督、河南总督、山西总督、两湖总督、江南总督、浙江总督等位置都被旧党众人获得,一时间天下大势都在旧党,东林党人卷土重来大有席卷天地的意思。 而朱由检此时却是无比的畅快,因为满朝文武无论官员还是勋贵都口呼圣明,直言崇祯朝是众正盈朝,此乃圣君才有的配置。 朱由检欣喜之余也是大赦天下,同时还花钱犒赏文武百官。 毕竟朱由校和张好古实在是给朱由检留下了太过丰厚的家底,朱由检当知道大明国库里有多少金银,知道大明银行有多少钱后,他整个人都仿佛被砸晕。 那庞大的数字,朱由检感觉自己就是败家一百年都败不完啊! 而有了如此庞大的继续,朱由检更是自信满满,手里有钱,何愁崇祯朝不能发展? 不提朱由检怎 么畅想着日后那美好的未来,张好古到了辽东后,安排好了众人的任务,布置了辽东的一系列计划后,就去见了徐光启。 如今的徐光启已经七十二岁,整个人可以说是垂垂老矣。 在担任工部尚书这些年里,徐光启一方面努力改进大明的器械,另一方面则在研究大明的粮食问题。 随着大明人口越来越多,徐光启深深担忧着日后的粮食问题。 以大明现有的技术和大明本士的粮食产量,满足四千余万户百姓仅仅是刚刚好,大明每年都要从南洋,从东南亚进口大批的大米。 如今南洋和东南亚是在朝廷掌控之下,可日后呢? 因此徐光启一直在研究如何让大明的粮食增产,这中原南北直隶的耕地能开发的都开发的差不多了,徐光启自然而然把眼睛瞄准了辽东,相比较西北的环境,辽东土地肥沃,又有丰富的水系更适合种植作物。 无论是小麦还是大米,都可以在辽东一代种植。 这就让徐光启扎根辽东数年,同时与朝鲜人,甚至与东瀛人进行交易,用朝鲜和东瀛的米种来改良自家的米种,终于是在辽东搞出来了适合东北环境可以大规模种植的大米来。 这个消息也是为何张好古会急匆匆去见徐光启的原因。 当张好古来到沈阳城外的农地里时看到的就是虽然已经七十二岁,白发苍苍,但依旧扎根田里的徐光启。 徐大人,明公来了! 徐光启费劲的起身看向匆匆赶来的张好古:「宝瑞来了。 徐老,您这些年,辛苦了。」张好古由衷的说道。 不是谁都能以这样的高龄还在农田里奔波的,尤其是徐光启还跑去朝鲜和东瀛巡访,这更是冒着巨大的风险,以徐光启这样的年纪,以大明尚书的地位徐光启何至于如此劳累? 徐光启笑了笑:」这不都是为了大明嘛。 都说湖广熟天下足,湖广江浙是大明的粮仓,河南山东也是大明的粮仓但这些地方的粮食保证现在大明的百姓吃还算够用,可以后呢? 百姓能吃大明这些年发展得快,饱穿暖了,也就放心的生养,未来大明的百姓会越来越多,单单依靠湖广和江浙,恐怕是不够啊。 老夫总想着,再给大明找一块膏腴之地来作为粮仓,总不能一直靠南洋总是要自己掌握着的粮食吧?这粮食,才能放心。 听着徐光启絮絮叨叨的话,张好古心里也是感慨万千,粮食问题,永远是汉家最关心的问题,历朝历代,无不为这个问题而发愁,随着王朝发展,人口越来越多,耕地却越来越少,越到最后土地兼并越严重,百姓手里无耕田,自然也就没有足够的粮食。 地***贵家里堆满了粮食,百姓却因为缺衣少食而家破人亡,最后大批百姓死于动乱,新王朝也随之开辟,因为死了太多人,大部分地荒芜下来,存活下来的百姓也都有了新的耕地,一次王朝的更替,大批百姓的惨死,就把人口过多导致的问题解决了。 历朝历代无不是如此,可这么做.那一次次王朝兴衰,帝王将相的华章之下,埋藏着多少白骨? 为何总要用无辜的百姓牺牲去换取所谓的未来? 为何历朝历代到了末期都是一个样子? 张好古不敢保证未来是什么样子螺旋上升的历史发生什么都不意外。 但徐光启研究出来的新米种,却是可以让如今的辽东变成真正意义的粮仓。 这对辽东也好,对大明百姓也好,都是个极其重要的消息,这意味着将来大明的百姓不会轻易饿死,不会有大批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哪怕是发生战火,百姓们存活下来的可能性也被大大提高。 辽东变粮仓,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功绩。 张好古看着徐光启手中的稻种,终是对着徐光启长长俯首一稽:」徐老此等功绩,乃全活天下之功,乃达济万民之举,青史之上,徐老必千古流芳。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