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四章 十年(八)-《葬宋》


    第(1/3)页

    看更多诱惑小说请关注微信  npxswz        各种乡村  都市  诱惑          中兴六年三月的南京,并没有因险恶的时局而影烟、花团锦簇的美好景色。只是人们的心绪都被最近朝廷的变动吸引了过去,没有了玩赏景色的兴致,玄武湖上的游客明显地减少了,整个碧波荡漾的湖面上,冷落落地难见到几条游船。只有在姜明建议之下,在玄武湖中的小岛上正在建设的凌霄阁仍然在紧锣密鼓的动工之中。

    俗话说,三月天,孩儿面。在长江之上的南京,一会儿风,一会儿雨的。将整齐的草地铺满了泥泞,让南京美丽的春景变成一个浮躁而脏乱的世界。

    昨夜的风雨,并没有影响到陆秀夫此刻的心情,这个大宋丞相兼政事堂主事,正在悠然的望着院中被吹得落红满地。一早起来的他,穿着一袭白布圆领衫,趿着木屐,在曙光初照的庭院中漫步。

    光线还较昏暗,这年的桃花竟是那么红,那满地的桃花瓣,像血也似地在地坪中流淌。他心里隐隐感到一种不祥。大清早的,他是不愿往晦气的事上去想的,好读书的习性,使他触景生情,陡然心里浮出“直怕楼高生客恨,不因病起倦登临。”这首陆放翁的诗句来,写诗的陆游也算是他的本家了吧。

    心里反复地咀嚼着这两句诗。渐渐感到陆游诗中所抒发的这种矛盾心情,正跟自己眼下的心境相吻合。眼下,他雄心勃勃不“倦登临”,怕的只是“楼高生客恨”,当邓光荐提及要姜明去巡查台湾的那一天,他就觉得来自皇家的那种不满意。甚至看向他的目光像是看着那个奸臣贾似道一般,令他的心情有些不痛快,因为他知道随着朝廷的逐渐稳定和皇帝的成年,他所处的位置越来越有些矛盾起来。

    有时候他真的不明白,政事堂还是那个政事堂,为什么姜明做着就得心应手自己做着却又是两面不讨好呢?

    他仰天远望,远远的天边重叠着层层灰云。灰云在诡谲地缓缓滚动,那是昨夜里风狂雨暴的残云吧?它似乎还挟着那种震撼天庭的余威。看着看着不由长叹了一声。他想起了战争,具体地说,是想起来自己虽然一直在皇帝的身侧,却没有丝毫的战功个也许就是姜明比自己强的地方了吧。看来,要达成自己的心愿,就要在战争上有一些建树,否则皇室还以为战争全部依赖姜明一人之功呢?

    却没有想到年的几场战争,哪一个没有自己在后面跑前跑后的张罗后勤、军需等事务,才能使赤红军专心打仗至于取得那么好的成绩呢?看来在幕后的就是吃力不讨好啊,想着想着秀夫的心思就跑到了四川的重庆那里去,去年赵无极和公子鹰报上来的王立之变现在仍然没有动静,看来是时候树立一下自己威望的时候了。

    是想起了四川一带的对于大宋心上的重要性。若是由自己一手促成好的结局在是个什么结局呢?他隐隐觉得,四川的平稳无论胜败,对他来说至关重要。这是他登峰造极的仕途关键路口。

    如果自己的努力使王屈服而效忠于自己,那么自己肯定会功不可没。会更巩固他现有的地位;如果万一王立还是执迷不悟,那是姜明之过,因为在四川的发展,全是原来姜明器重张钰而打开的局面,而且听说禀报朝廷说王立有反心的赵无极和公子鹰也曾经是姜明的手下。做具体事情的都是他们。有什么理由怪罪到政事堂的身上。

    在杨太后和皇上地心目中。他可以采主动。趁机彻底洗刷自己。取而代之。使自己获得更高地政治地位。这么想着。他有点感到高兴了。为自己地这个主意感到有些地高兴。

    他头里地第一个反应是。回到屋中。将平川之事写成议案准备在政事堂上宣读讨论。要给王立一个下马威。谁让你是姜明一系地人呢?但是若是王立伏法。该由谁来代替呢?自己身边都是一些舞文弄墨地士大夫。那里有镇守一方地大员呢?

    想到这里。又放下笔来。慢慢地抚摸着书案上并不存在地灰烬。努力地想着自己身边可用地人才。才发觉。原来军队一系。基本都出自姜明或者是文天祥地门下。自己这几年光是为了大宋地政坛和局势打基础。竟然忽略了军权地重要性。想来想去。只有自己地儿子陆锡明了。现在大宋赤红军超光军军长。可是当初要这个军长职务地时候。已经许诺过不过问、不调用赤红军中任何一人。现在将自己地儿子调出来。会不会引起什么非议呢?

    想着。笔落了下来。上面写着“张镇孙”三个大字。不过这个人最近几年总是韬光养晦。对于事情不反对也不支持。说是自己地人吧。他地父亲又和姜明十分熟悉。地确是难以选择啊。不过也没有什么特别适合地人选。只好再张镇孙名字下面重重地划了一笔。在自己阵营中。只有张镇孙还算是一个文武全才地人物。而且也为牧一方。有些经验。

    次日。一反往常。这天上朝地来得特别早。都像心里有什么急事儿。也不像往常那样三个一堆。五个一群地谈笑风生。文武大臣们一个个都心事重重地。各自在捉摸自己心里面地事。随着皇帝赵地到来。各自归班站好。每个人还是没有露出笑脸。

    于朝廷来说。最近显得有些尴尬。为了姜明巡查台湾地事情。皇帝竟然动用了最后地否决权力。全盘否决了邓光荐地提议。并且对于侯强等人地调动也显得是极为反对。那个在海上漂泊时一直自称奴家地杨太后表现了对此事地反对之态。

    因为杨太后虽然不至于那么快的让姜明回来,但是姜明的下场也可能就是自己弟弟杨亮节以后的下场了。虽然是外戚的关系,但是杨亮节却是因为他这个太

    在了政事堂,作为皇室一系的势力是谁也不能保天不会秋后算账,那么这个外戚的身份使杨亮节下台,几乎是瞬间的事情。

    本来这次朝会中,大家又预备着一番争执的,但是没有想到陆秀夫竟然将去年不受重视的王立意图不轨之事翻了出来是此次朝议主要是针对四川大宋根据地的根基而来,建议朝廷应该马上派遣大臣前去接受重庆辖地,杜绝恶性事态的发展。

    在提议中镇孙被排到了前列,不过这个已经不重要了,小皇帝赵一听说不再商议关于姜明的事情,顿时也来了兴趣。这个决定被很快的通过了论是反对或者是赞同姜明出巡的官员,都被陆秀夫这冷不防的一招搞的莫名其妙。

    很快的,陆秀夫就提议由陆锡明率领本部超光军护送张镇孙前往重庆地区,这个时候,有些人才慢慢的醒悟过来,陆秀夫这次第一想在军事上有些建树第二就是拿赤红军作为砝码做这一场交易,用赤红军的瓦解作为换取姜明不出巡的代价。

    文天祥此时已经十分的不满意了知道陆秀夫已经不满足在朝堂之上的威风,已经有些往权臣的方向发展。当然是不同意了是有陆秀夫的暗示,关于士大夫一系马上就同声同气同进退起来。

    这样让赵更加的不满意,马上朝堂之上成了一个扯皮的地方,大家都凭借手里的底牌要挟对方,丝毫没有将自己这个皇上放在眼里,既然这样,自己这个皇上还有什么意义吗?双方陷入了僵持之中。

    一直过了近一个月,还是有结果,姜明在太湖早就听说了这个事情,不由的暗叹所谓的文人误国。但是知道还不是自己出面的时候,一面严令张鹤手里的进度加快,还有就是全真教子弟出身的斥候,加紧对江北蒙古人的消息收集,他知道,必要的时候,还是需要用战争来转移大家的视线。现在大宋休养生息了五年余,应该是活动一下筋骨的时候了。要不然,朝廷早晚会变成一个惹是生非的地方。没有任何作为,这个是他最不想看到的。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