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施佩是个纯正的军人,纯正到除了军事以外一切因素都不考虑。而且他好大喜功,只希望能够在这场战争中建立“不朽功勋”。于本土被封锁,德国太平洋舰队得不到补充,只能郁闷的龟缩在几个岛屿间狭小的海域活动。袁世凯这番话直接命中施佩的心坎,特别是航程达到8000海里的潜艇让他不由得浮想联~扩大到大西洋。“陛下提议很好……克林德先生,你意下如何?” 克林德可不是施佩,他隐隐感觉有些不妥,托辞拒绝道:“陛下提议甚好,但是我国太平洋舰队官兵有限。而且没有操纵潜艇地经验,恐怕无法装备如此众多的潜艇。另外,国际上地一些因素也不得不考虑。” 袁世凯笑道:“这还不好办吗?潜艇运到德国不易,但是德国的人到达亚洲又有何难?现在是战争时期。很多欧洲人开始向外移民……呵呵,只要贵国允许,我国可以接纳那些想要远离‘欧洲战火’的德国人。甚至让他们乘坐我国商船来亚洲。” 克林德把话挑明道:“在下担忧的是美国人的反应。上次‘卢西塔尼亚’号事件已经让华盛顿颇为不快,虽 还没达到战争威胁的程度,但是我国扩大潜艇作战的突必将升级。一旦超越美国人的底限,后果会相当严重……” 克林德的担忧也是袁世凯的顾虑。中国人自然希望欧洲地战争越激烈越好,因为那样不仅会让中国得到更多的订单和利润,而且还能为奔雷计划的顺利实施创造更好的条件。但是另外一方面,袁世凯又不能让这场战争过快地结束,最起码要拖延到奔雷计划准备完毕的那一天。现在中国向俄国销售物资,同盟国对北极熊的封锁宣告瓦解,德国和同盟国在东线地作战将会更加艰难,所以袁世凯才提出让德国用潜艇在印度洋、大西洋开辟第二战场的建议——此举意在搞平衡——让协约国东线得到物资的同时,西线运输出现问题。不过这种平衡有一个很大的变数,那就是美国。英法两国从海外得到的物资除了它们殖民地所产,还有很大一部分来自美国。德国人要阻止协约国地战争物资进入西线战场就必须开展无限制潜艇战,这必定会与美国产生巨大的冲突。一旦美国参战。那么意味着在俄国还有很强战斗力的情况下,德国人还要在西线面对工业实力雄厚、战争潜力巨大的美国,他们能撑多久谁都无法预计…… “恩……克林德先生所言不无道理……”袁世凯心中盘算片刻后,拿出设计好的预案:“我有个办法可以拖住美国人,就不知贵国有没有这个决心……” 施佩比克林德还着急:“还望陛下赐教……” 袁世凯道:“墨西哥总统卡朗萨与我国关系不错,他不日将与唐绍仪大人一同来华访问。趁此机会我可撮合贵国与墨西哥结成同盟,这样贵国的潜艇战就无忧了。当然,若是美国执意要与贵国开战,这个办法也只能拖延些时日。至于能拖延多久,那就要看贵国与墨西哥的‘友谊’能深厚到什么程度了……” 墨西哥若真能拖住美国不让其到欧洲搅和。那么德国确实可以在海外形成一道潜艇封锁线,并毫无顾忌的击沉所有向英国运输货物的商船。但是,这个方案也并不是无懈可击的,因为即便美国无法将物资运到欧洲,英国人也可以转而向中国购买物资,到时候德国人地潜艇敢对中国商船动手吗? 仿佛看透了克林德的顾虑,袁世凯笑道:“大使先生放心,我能提出这等提议,足以表露与贵国为盟之意。若是英国人向我国购买物资,定当争得贵国同意后才向其出售……” 这次会面的结果出乎克林德的预料。他不敢擅自做主,离开皇宫后立刻给柏林去了电报。而这一消息在德国海军内部引起以一场风暴…… 柏林皇宫 议事厅内正在举行一场小范围的御前会议,除了德皇之外出席仅有六人:海军总司令、海军元帅英格诺尔,海军总参谋长、海军元帅波尔,海运内阁大臣、海军元帅米勒,公海舰队总司令、海军元帅蒂尔皮茨,海军潜艇部队总指挥、海军上将霍尔岑多夫,唯一不穿军装的是相霍尔维克。在座的几位军官构成了德国海军的权力核心,同时也构成了德国海军内部争权夺利的派系…… 一手缔造了德国海军的海军大元帅蒂尔皮茨在德国有着众多称谓,例如:德国海军之父、德国海军地缔造,并被誉为“德国海军的灵魂”。惧:既要利用这位海军之父的声望帮助他得到扩充海军的支持,同时又担心这位蒂尔皮茨在海军中的声望超过自己。随着大海军计划的完成,威廉的对蒂尔皮茨的排挤也从计划变成现实。战争爆的时候,德皇力主保存实力。让强大的公海舰队作为“存在舰队”而留在港湾内。而蒂尔皮茨的海军学说立足于海军用于进攻作战地理论,因此苦谏威廉,希望公海舰队能够与英国作战。这一观点让德皇觉得这位海军灵魂是一个“准备让德国海军送死”的危险人物。于是组建一个“海军最高决策小组”以管理海军事务。这个决策小组由英格诺尔、波尔、米勒三位比较听话也比较好控制的军官组成,而把意见与德皇相左的蒂尔皮茨排除在海军核心班子之外。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