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自由通商(下)-《转世袁世凯之大总统传奇》


    第(2/3)页

    “要说服贝尔福本人或许容易,但是他身后那帮家伙却很难动摇……”丘吉尔叹道:“如果中国的介入让他们觉得无利可图,那么贝尔福就是让内阁分裂也不会同意的……”

    “该死的犹太人……”阿斯奎斯也点起烟斗深吸一口道:“或许把贝尔福拉进来是个错误,这等于让银行家再次直接参与到战争中……”

    与此同时,贝尔福的座车正停在郊区一栋别墅外,大门上红色盾牌与黑色双头鹰标志熠熠生辉。幽静的会客厅里,贝尔福正在阐述着刚才内阁会议地情况,他身旁的唯一的听众年约五十,身材微胖,一头金微微卷曲。唇上留着英式卷须,正是英国著名的金融家沃尔特勋爵。沃尔特虽然不担任政府要职,但在英国却有着巨大地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来源于两个方面:显赫的姓氏——罗斯柴尔德;显赫的身份——犹太复国会主席,也是整个英国犹太银行家地领袖。

    对于银行家而言。战争是天大的喜讯。因为和平时期缓慢折旧的各种昂贵设施和物品,会在战争中顷刻之间灰飞烟灭,交战各方会不惜一切代价去取得胜利。到战争结束时,政府无论输赢都将深深地陷入银行的债务陷阱之中。策动和资助战争符合银行家的根本利益,靠拿破仑战争起家的罗斯柴尔德家族更是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对此刻欧洲的战争他们也是兴趣盎然。然而,罗斯柴尔德家族虽然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也是英国的主要债权人,但英国毕竟不是他们的私产,不可能达到一手遮天的地步。特别是爱德华七世登基之后,这位老皇帝运用其在欧洲的强大号召力一直极力挤压罗氏家族在英国政界的地位,使其影响力不断下降。另一方面,中国的崛起以及东锡安吸引了大批犹太人资本家离开欧洲,英国罗氏的地位更是大不如前。当得知内阁反对英国参加战争时,罗氏家族人人觉得无比失望。而此后丘吉尔代表相约见贝尔福,恳求他说服保守党赞同参战,又让罗氏家族看到了一线希望。

    贝尔福与罗氏家族的渊源十分深远,从他进入政坛开始就与罗氏建立了良好的“友谊”,甚至登上相宝座也不乏罗氏的幕后支持。在一战之后,正是这位时任外交大臣的保守党领袖通过了著名的《贝尔福宣言》——一份支持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人之家”地文件——为犹太复国主义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国提供了依据,也埋下了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间的纠纷和冲突的祸根。当阿斯奎斯希望参战的消息被沃尔特得知后,这位银行家领袖立刻怂恿贝尔福答应丘吉尔的提议。同时给贝尔福出招:组建联合政府。这样做的目的很明确,只要贝尔福

    在联合政府中占据几个席位,那么只要他不同意,参就无法退出战争,否则政府将面临分裂的局面——阿斯奎斯不可能容忍在自己的任内有两次内阁分裂,因为他地政治生命会因此而终结。

    在早上的内阁会议上,贝尔福心里其实已经认可了丘吉尔的方案,他之所以坚持着没有通过,就是顾忌罗氏的态度。由于英国在海上的统治地位,英国本土商人比其他国家商人有更大的优势。因此罗氏是《伦敦宣言》的极力反对。中国提出的要求比《伦敦宣言》的内容更加过分,罗氏的态度可想而知。不过,贝尔福虽然得到罗氏地支持,但并不是罗氏的傀儡,双方只是一种各取所需地利益合作关系。罗氏考虑的仅仅是赚钱,但贝尔福则要考虑自己的仕途以及国家的利益。当罗氏要他拒绝给美国“自由通商”的特权时,他可以很快的接受,因为这不会带来什么后果。而中国此刻在中印边境陈兵百万,如果他拒绝很有可能让英国失去印度,那么他的仕途也将随之完蛋。因此在来的路上贝尔福已经下定决心。能够说服罗氏同意这个方案最好,若是罗氏强行要求他拒绝。那么他宁愿与罗氏决裂也绝不会顺从。

    “这番话是丘吉尔说的?”当听到丘吉尔那段精彩的分析时,沃尔特终于不再沉默:“看来这个作家也不简单,颇有几分道理……”

    “是地,正是温斯顿的评论……”贝尔福趁机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勋爵阁下,我也赞成他的分析,这是目前最好地办法……”

    沃尔特淡淡笑道:“如果中国人参与进来,这场战争的变数又多了一些啊……”

    “如果拒绝,印度的情况会很危险,恐怕到时候……”

    “不,您多虑了。既然内阁们基本都已经赞同。那么您反对就显得有些不合情理了……给中国人这个特权吧……”

    听到沃尔特地话,贝尔福松了一口气。他虽然已经做好了与罗氏决裂的心里准备,但毕竟还不愿意失去这个金融界的盟友。贝尔福看看表起身道:“阁下,既然您的意见已经明确。那么在下就告辞了,下午内阁还要开会……”

    “好,那就再见……”

    贝尔福刚一离开。一个与沃尔特年纪、长相都相差无几的白人走进大厅,此人正是沃尔特的弟弟梅尔森。两人此刻掌管着罗氏英国一脉的产业:沃尔特负责国内,而梅尔森负责开欧洲以外的新兴市场。在中华帝国建国时,袁世凯曾经算计过梅尔森一把,这梁子也就结下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