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下辖2至3个飞行中队,1个机务中队(连级)。 3、联队(团级): 下辖2至3个飞行大队、1个机务大队(营级,由3个机务中队组成) 根据作战需要,作战联队可以由单一机种合编,也可以多机种混编。 4、帝国空军师。 下辖3至4个空军联队(正团级),1个侦察机中队(连级),1个运输机分队,一个教练机分队,2至3个场站(正团级),1个雷达营(正营级),1个通讯营,一个直属机务营(解决各联队机务营无法解决的问题);场站是负责机场各方面的保障由各业务单位和若干个连队组成,场站和飞行联队同级,工作相互独立互不领导互不干涉。 【注】帝国空军由各军区所辖空军部队和海军航空部队组成。一般而言,每艘航母舰载机为一个独立联队,2至3艘航母为一个海军航空师,各军区所辖空军部队基本以师为编制。 【一战重型轰炸机代表】 (1)、俄罗斯“勇士”系列轰炸机――世界上第一架重型轰炸机 发明世界上第一架重型飞机的荣誉应归于俄国的西科斯基(他后来移居美国,成为水上飞机和直升机的著名制造家)。1911年,他就开始了这方面的设计,1913年5月,一架命名为“俄罗斯勇士号”的四发双翼“巨型”飞机顺利完成了多次试飞,它成为后来的俄国重型轰炸机“伊里亚·穆罗梅茨”的原始雏型。 1913年底,“伊里亚·穆罗梅茨”(下简称伊机)试制成功,1914年6月完成了著名的彼得堡――基辅长途飞行,其中,用8小时进行从彼得堡到俄尔沙之间700千米的不着陆飞行,在回程中,从基辅至彼得堡只用了13小时,这是当时的世界记录。后来,该机还创造过数次世界记录,其中包括载客飞行(10人)的高度记录(2000米)。在军用型中,还首次利用散热空气导入座舱御寒,并安装了照明电灯和“重炮炮架”。 伊机采用双翼木结构布局,密封座舱,四台水冷却的活塞发动机装于稍稍缩短的下层机翼上,翼间有8组支柱支撑。四个长筒形油箱高悬在发动机短舱的上方。主起落架为2组,每组双轮。座舱集中在矩形断面的长机身前端,乘员有4―8人,配备8挺机枪自卫,也试用过76毫米重炮。机身内可挂400千克炸弹,超载时可挂800千克。飞机有领航仪器和轰炸瞄准仪,首次采用电动投弹器。“伊里亚·穆罗梅茨”是世界公认的第一种四发动机重型轰炸机。 伊里亚·穆罗梅茨主要有三大改型:a、v、e型。a型1914年制成,机身侧面有一些机窗,有两个浮筒,用于教练,4座,无武装。装备有100马力的“百眼巨人”发动机2台,140马力的“萨姆尔松”星形空冷发动机2台。v型1915年制成,机头较钝平,装150马力“日光”型发动机4台,尺寸比a型略小。拥有3~7挺机枪,可载弹522千克。飞行员风挡为地铁机车头双方窗形式,很易识别。e型是1917年制成,有多块玻璃镶成的大型蛋形机头驾驶室。装备4台270(一说220)马力的法国“雷诺”发动机,尺寸为诸改型中最大者,时速可达137千米,总重7000千克,升限4000米,续航时间5小时,带7挺机枪和800千克炸弹,乘员7人,航程540千米。 (2)、英国“汉德利·佩奇”系列轰炸机――引领重型轰炸机的潮流 1915年,为更有效地遂行轰炸任务,英国皇家海军部航空处处长莫里·休特呼吁发展一种陆基型的双发大型轰炸机,并就此提出了相应的技术要求。汉德利·佩奇公司为此适时推出了早在一年前已投入研制的0/100型飞机。该机的原型机于1915年12月18日试飞,1916年9月正式装备皇家海军航空勤务队,成为大战时期英国轰炸机的代表作,并和德国的“哥塔―g”一起,成为战时两大杰出轰炸机型号。汉德利·佩奇0/100和它的改进型0/400是一种比德国“哥塔g”轰炸机大一些的重型轰炸机,但都是为空袭敌后重要军事目标及交通枢纽而设计的,载弹量比“哥塔g”大162%。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