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疯狂围堵-《贼眼》
第(2/3)页
黄叶伸出手去:“宝塔镇川妖。”
年轻人伸出手来握了握,然后面带微笑道:“车子在外面,先生有什么东西需要我帮着提的吗?”
黄叶摇摇头:“请带我去一个宽敞隐秘的地方。”
“请跟我来。”
黄叶跟着对方出了宾馆,上了一辆吉普,然后在城里兜了一圈,来到一个门口有警卫站岗的宅院里。
年轻人将他领进宽敞的客厅,然后道:“请您稍等,您需要的专家将会在一小时之后赶到这里。”说完之后就走了出去。
黄叶看屋里灯火通明,四周的窗帘都拉得很紧,周围又没有一个人,就将先前搜罗的文物一件件往外拿。
东西实在是太多了,有的体积还不小呢,不一会儿将偌大的客厅挤得满满当当,不得不摆到卧室里,厨房间。
花了一个小时,他才拿出来一半!这时候外面有人走进来。
进来的是一个年约七旬,头发雪白的老先生,进来之后也不看人,直接就瞄上了地上的文物!
老先生一声不吭,一个劲的看那些精美的帛画、古书和石雕,开始时十分震惊,睁大了昏花的眼睛,然后是极为欢喜,眉飞色舞,满脸的皱眉都消失了!最后面色苍白,忽然坐在地上号啕大哭起来!
黄叶被吓了一跳:“老先生,您怎么了?”
老人鼻涕眼泪往外流,跟个小孩似的,用衣襟在脸上擦了一把,哭诉道:“我史金波研究了一辈子西夏学,从来没见过这么多文物呀!这么一来,以前几十年花的功夫全都白费了!写了那么多的西夏学专著,没几行能靠得住,你让我还怎么活啊?”
黄叶“哈哈”笑道:“老先生,你不是您的错。您从一点点蛛丝马迹里发掘出那么多学问,现在有了这么多东西,肯定能大展神威,再上层楼的!”
老先生哭了几声爬起来,接着又去看文物。看着看着,他的面上又有了喜色。
不一会儿,他开始放声大笑:“哈哈哈哈,有了这些东西,西夏的历史总算搞清楚了!这些文物全都是无价之宝!我要给社科院院长打电话,还要告诉华国宝总理,一定要重奖发现文物的同志!”说着就掏出了手机,开始拨号。
直到这时候,他还不知道黄叶就是文物的发现者,以为是一个普通的工作人员。
黄叶自己也不想说,说多了不但无益,反而会带来隐患,于是道:“老先生您慢慢看。”然后他跑到隔壁的房间里继续往外拿搜罗的文物。
黄金、珠宝他没有拿出来,不是想一个人独吞,而是想等一段时间之后,又机会亲手捐献给贫困山区的学校。要不然一下子捐出大笔的财物,国家也未必就觉得珍贵。老实说中国不缺钱,那么多外汇储备都不舍得用,他这点黄金扔进去,就像打个水漂一样,转眼就没了。
又过了半个小时,黄叶将搜罗的文物基本上都取出来了,只在戒指里留了几卷有意思的书,一卷薄薄的《释比法咒》,一本厚厚的《释比唱经》,还有一本百来页的《释比解卦》。
他觉得这些书有意思,是因为曾经看过一篇文章,名字叫《最后的释比》。文章里说:“释比”是羌族的巫师,每一个“释比”就是一部羌族史。即使没有汶川大地震,已经消逝的释比和日益稀少的继承人,也正在使羌人的文化和记忆,一环环地断掉。
根据调查,羌族目前所存的40多位“释比”中,只有15位精通“释比”唱经、法术、咒语、占卜等全部内容,并通过“解卦”成为真正的“释比”。地震之后,剩下的“释比”更少了!“释比”后继乏人,使得羌文化的传承问题非常紧迫。
“释比经典”的收集整理非常难,那些经文,一代代死记硬背下来,其中许多唱段是古羌语,有些连“释比”本人也不解其意,只是照记忆念出。很多“释比”经过“文革”之创,心有余悸,依旧担心此类东西被视为封建迷信,或是担心唱经和咒语外传,会影响其法力。因此常常念到关键处,声音就突然小下去,让听者难以辨清。
黄叶有了这几本千年之前的“释比”教课书,可以说对于羌族的“释比文化”有着非常大的贡献。他之所以收起来,是不想将羌族的隐秘全部外泄,弄不好传到外国去,说不定有人能悟出奇妙的东西。
行将忙完这一切,他忽然接到卓依的电话,声音显得很焦急:“阿哥,大事不好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