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大夏皇宫。 太子静静跪在养心殿下。 神色略显沉重。 昨日发生的事情,完全是一场无妄之灾。 百官与皇帝争斗起来。 一个是大夏皇帝,一个是文武百官,双方脾气倔强的很。 但站在他的角度,无论如何都不能让自己父皇罢免百官,并非是这些大臣有诸多自己人,更多的是国家稳定为主。 罢黜百官,会惹出天大的祸事。 大夏王朝如今国运昌盛,就没必要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尤其是为一些这种事情。 意气之争,意义不大。 “老大,你说老爷子都走了,咱们一直跪在这里有用没啊?” “要我说啊,不如去请镇国公来,直接把百官揍一顿,这事基本上就完了。” “老爷子搞个东厂,无非是加固一下官员监管罢了,这帮官员一个个做贼心虚,要不这样,你去当说客,说服百官,我去找镇国公,咱们兄弟两个平了这个事情。” “让百官退一步,再让老爷子退一步,不刚刚好吗?” 身旁的李遂开口,他跪的有些腿酸,直接坐下来了,显得有些无奈。 “我觉得这方法不错。” “大哥,二哥,你们两个去,我在这里请求,等老爷子回来了,我去说点好话,你们觉得咋样?” “说实话,设立东厂,最难受的还是悬灯司和镇府司,这帮文官怕什么东西啊。” 魏王也跟着开口,他是镇府司指挥使,也拥有监督和缉拿的权力,不过无法针对朝堂百官,大致就是国内的一些情报之事。 悬灯司主要还是涉及一些妖魔的事情,亦或者皇帝点名指性要查谁,悬灯司才能去查。 东厂其实就是悬灯司与镇府司的结合,外加上拿走了刑部一部分权力,和御史一部分权力。 审查,缉拿,定案为一体,权力是大无边,加强皇权,对于皇子们来说,这不是什么坏事啊。 毕竟终究是自家人的东西,反而打心底是支持的。 “你们就别胡闹了。” “还把镇国公拉过来?” “这群官员,一个个都是自持清高,监督不是大事,重点是老爷子想要把权力集中在他一个人手中,对他们而言,最大的问题就是会出现不公之事。” “再者,这东厂设立,不一定是一件好事,权力太大,落在一群宦官手中,以后大夏要出了个昏君,那就糟了。” 太子开口,他也不知道自己这两个弟弟是揣着明白装糊涂,还是真不懂。 东厂设立肯定不是一件好事。 “老大,你就是从小被这帮读书人骗了,这帮读书人,就没几个好东西,当然了,除了我兄弟锦年以外。” 秦王李遂开口,他看不起这帮读书人,除了顾锦年一个人除外。 “我可不管过程如何,反正现在就是让老爷子消消气,镇府司那里还有不少事,悬灯司把人抓来了,还在审讯中,我要是不在,鬼知道会出什么事。” “这事你们两个哥哥商量好来,只要能让老爷子消气,一切好说。” 魏王典型就是干事的人,皇权之争他没有任何想法。 至于其他皇子,一个个不怎么说话,不过他们的想法如魏王一般。 “算了,我去一趟问心殿,不过老二,你可千万不要去找镇国公,不然就是火上浇油。” “还有,事情若是解决了,老三,你招呼下面的人,千万不要对李善用什么过激手段,好生待着。” “其他些弟兄,都在这里候着,知道没?” 关键时刻,太子还是拿出了自己的威严,此言一出,众人倒也没有去忤逆,一个个点点头。 太子走后。 秦王左看右看,末了直接起身,看着魏王道。 “我去方便一下,老三,你们跪在这里,要是老爷子来了,就说我肚子不舒服。” 秦王也贼。 他才不管太子说的这些事,直接起身离开,去找顾老爷子。 看着太子与秦王纷纷离开,魏王显得很平静,就干跪在这里,数着时辰。 所有皇子也是如此。 可唯独一位皇子,却神色无比平静。 是晋王。 问心殿。 此时此刻,百官聚集殿内,一个个神色古怪,但最头疼的还是吏部尚书胡庸。 没办法啊,宰相不在了,他基本上就是百官之首,所有人一直在询问他该怎么解决,这让胡庸如何不头疼。 “胡尚书啊,你说这件事情弄到这个地步,该怎么办啊。” “对啊,好端端的非要弄个辞官,当真逼急了陛下,谁都讨不到好果子吃。” “东厂设立的确有些不好,可也不至于这么激烈吧?凡事不应当慢慢来吗?” 百官们开口,尤其是这帮武将,他们到不觉得什么,只觉得大家闹得太凶了,完全没必要。 听着这些言论。 胡庸不由叹了口气。 “诸位,你们还不明白吗?” “这东厂若是设立,以后还有我们好日子过吗?” “我等问心无愧,的确不怕监督,但问题是,谁架得住有人挑刺?” “退一步来说,公务繁忙,我等矜矜业业,很难管辖他人,倘若谁家仆人做了些不好的事情,被人抓住话柄,针对尔等,如何解释?” 胡庸开口,他将东厂的威胁道出。 一时之间,众人也纷纷沉默。 实际上百官岂能不知道东厂是针对他们的机构?可问题是,如果因为这种事情,而被罢官那就有些得不偿失了。 大家拼死拼活,好不容易走到这个位置上,现在因为这种事情被牵连,然后被罢官,说实话不心疼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且按照这个局势,真闹起来了,指不定连命都没了。 “可这样闹下去,何时才是个头啊,无论谁赢谁输,到头来都是百姓倒霉啊。” “是啊,无论如何,都是百姓吃苦。” 百官们明白,但更加知道,这件事情闹下去谁都没有好处占。 “杨大人,此事您怎么看?” 又有人开口,询问杨开。 听到这话,一直沉默的杨开,只是摇了摇头。 “东厂必然会设立。” “无论如何阻止。” 杨开叹了口气,这是他的想法。 他已经想明白东厂是做什么的了,监督百官?大可不必,镇府司,悬灯司虽说有各方势力在其中,可到底还是有作用的。 真正的核心,在于情报。 陛下是想要建立一支完完全全属于自己的个人情报机构,将大夏所有的事情全部拿捏住。 官员只是其中一环,再者只要不犯真正原则性的大错,有些事情皇帝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情报,才是主要的事情。 他想到了这一点,所以杨开明白,东厂是必然会设立的,无非是以什么方式,或者是以什么代价设立东厂。 但也在这一刻,杨开想的事情就更多了。 实际上,东厂看似是监督百官,对百官不利,可问题是看明白了的人,自然能看懂东厂是做什么的。 自己能想到,李善应该也能想到吧? 既然李善能想到,为何又如何拒绝?而且这般强硬?直接带头辞官,逼的大家一起辞官? 这里面就有一些大学问了。 杨开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他产生了一些不应该产生的想法。 关键时刻,他不敢继续深想。 没有证据和前兆,继续深想,反而会惹来麻烦。 也就在此时,问心殿大门打开了。 是太子的身影。 太子一来,百官顿时来了精神,一个个上前询问陛下是否有新的旨意。 得知太子是过来当说客的,众人顿时有些无奈,紧接着一番交流展开,太子也在苦口婆心劝说众人。 希望众人稍稍退让一二。 但这件事情是李善带头,如今李善不在,百官即便是有些想服软也不敢啊。 一个是皇权,一个是相权。 他们谁都不想得罪,最主要的是,李善还是帮他们说话的,倘若现在退出,那未来就可以等着被孤立吧。 故而,这成了死局。 也就在同一时刻。 皇宫内。 永盛大帝已经回宫了,但没有选择去养心殿,而是去了万象园。 “魏闲,去把太子给我喊来。” 永盛大帝开口,他望着池水,难以揣摩其心。 对于今日的事情。 顾锦年给予出一个完美的解决办法,这是好事。 但这不意味着,百官今日的所作所为,他就能接受,他就能理解。 说句不好听的话。 即便是自己做错了,或者是自己激烈了一些,百官也不应该是这种表现。 拿辞官来威胁自己? 这是莫大的侮辱,以及天大的挑衅。 他是皇帝,是大夏的主宰者,有事情可以跟自己商量,但最终解释权就应当在自己手中。 当皇帝的跟你们讲道理,这是你们当臣子最大的荣幸。 玩这招是吧? 永盛大帝可不打算就这么算了,他必须要严惩一批人。 但这些都不是大问题。 最大的问题就是。 相权。 今日之事,之所以能引发出这么大的矛盾,就是因为相权。 有李善为首,导致百官跟随,当然百官之所以这般,完全是因为李善在帮他们。 在常人眼中,情有可原。 可在他眼中,这可没有半点情有可原。 一时之间,他脑海当中浮现一个想法。 一个足矣颠覆大夏朝堂的想法。 大约两刻钟后。 太子满头汗珠跑来,他身子骨本身就极度虚弱,在胎儿时期受了胎动,差点是生不下来的,好在宫中御医医术高超,才将太子保下来了。 但自幼体弱多病,用尽一切办法都难以治好这先天之伤,也正是因为如此,永盛大帝对太子也比较仁慈,不让他习武,反倒是让他安安心心从文。 望着李高走来,永盛大帝心中还是起了些波澜。 他知道,自己这个儿子很聪明,也被百官爱戴,的的确确是仁君,比自己的性格要好很多。 “儿臣拜见父皇。” 李高走来,看到永盛大帝后,不由深深一拜。 “你去了问心殿。” 永盛大帝很直接,他如此询问道。 “回父皇,儿臣去了。” 李高也没有说谎,直接承认。 “他们怎么说的?” 永盛大帝望着对方,如此问道。 “百官已经服软,只不过设立东厂之事,犹如悬顶之剑,儿臣认为,东厂之事,可以延缓,如今大夏王朝,国运昌盛,匈奴国使臣也连夜奔波,不出意外今日便会抵达匈奴王庭。” “我朝应当集中全力,针对边境开战之事,如若因这等小事,耽误战机,因小失大,是为可惜。” “还请父皇圣恩浩荡,饶恕百官之过,先以国家大事为主啊。” 李高开口。 既为百官推辞,又没有顶撞永盛大帝,夹在中间,用边境战争,来处理这件事情。 只是,永盛大帝却没有半点喜悦,而是缓缓开口。 “怪不得这满朝文武都说朕生了个好太子。” “能被百官爱戴,你果然有能人之处啊。” “朕前些年让你监国,问你可否开战,你从来都是拒绝朕,今日为了保护百官,你居然愿意答应朕宣战。” “呵。” 永盛大帝淡淡开口,这一番话却听的一旁太监刘言心惊肉跳。 “父皇。” “宣战之事,并非是因百官,大夏国运提升,士气高昂,再者顾锦年两次削弱敌军国运,匈奴国必然会有举兵之意,倘若没有这些事情,儿臣也不会同意开战。” “请父皇明察。” 李高开口,眼中没有一丝异样,显得格外坚定。 “昨日之事,朕也想明白了。” 永盛大帝没有继续敲打自己这个儿子,而是将话题说回东厂之事。 “照样设立东厂,不过东厂职权,起草,监察,审问,调遣,缉拿,定案,朕打算重新划分。” “设东厂,再设督察院,东厂掌起草,监察,审问三权,其中起草权由你去挑选,所选之人,必须是寒门子弟,且科举为中者。” “监察与审问权由东厂宦官负责。” “至于调遣,缉拿,定案,由督察院负责,督察院内请大儒负责,若有必要,可遣派御史兼职。” “倘若这也不行,就让他们告老回乡去吧。” 永盛大帝开口,将顾锦年的方案说出。 此言一出,李高不由沉默,心中思索片刻后,顿时大喜。 “父皇英明。”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