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章 小孩子不听话了,要打屁股(大章,求订阅)-《大唐皇长孙》


    第(1/3)页

    长安城的夏天,有点热。

    不过,只要不直接停在太阳底下,就不至于热的难以忍受。

    要是在岭南道,那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那种湿热的感觉,不管你身处何地,都没有办法改变。

    “陛下,我大唐郎朗大国,礼仪之邦,在对待番邦蛮夷之时,理应先礼后兵。

    如今一言不合就派出十万大军要扬言灭国,这实在不是什么明智之举啊。”

    眼看着各路大军的出征准备都做的差不多了,朝中还是有一些反对的声音。

    攻打高句丽,他们倒也不是完全反对。

    但是一言不合就灭国,这在他们看来是不合时宜的。

    孔颖达算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作为儒学传人,他自然是希望大唐能够更加的重视符合儒学的礼仪。

    “孔祭酒,对付高句丽这种有着狼子野心的国家,没有必要什么先礼后兵。

    这么多年来,他们跟我们先礼后兵了吗?

    与其耽误了战机,不如果断的出击,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还我大唐一个平静祥和的边疆环境。”

    许敬宗作为工部尚书,这段时间都非常的忙。

    毕竟大军出征的许多东西,都是需要工部配合准备的。

    现在自己的准备工作都已经差不多完成了,孔颖达还在那里磨磨叽叽的说这说那,甚至反对出征,他肯定是不会同意的。

    当然了,最关键的是他知道李承宗已经下定决心要灭掉高句丽了。

    这种情况下,任何反对大军出征的人都是许敬宗的敌人。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我大唐如今已经统一天下,应该更加充分的利用礼仪的手段来臣服蛮夷。

    所谓的打江山容,坐江山难。

    陛下,马上得来的东西,终归是不稳的,没有办法让人心服口服。”

    孔颖达不想跟许敬宗在那里争辩。

    许敬宗的厉害,他之前就见识过的。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陛下,孔祭酒说的其实也是有一些道理的。

    十万大军出征,必定是耗费大量的粮草器械。

    如今我大唐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刻,能够不打仗还是不打仗的好。”

    最近一直没有太强的存在感的御史贾雨成,今天出来刷存在感了。

    “国虽大,好战必亡。陛下,请三思而后行啊。”

    看到有人声援自己,孔颖达更加积极了。

    “孔祭酒,你是不是书没有读好。这国虽大,好战必亡后面,还有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啊。”

    褚遂良虽然之前也劝说李承宗要谨慎,但是既然朝廷已经做了决定要出兵了,他的态度立马就有了变化。

    现在看到孔颖达还在那里啰里啰嗦,他也有点不爽了。

    “陛下,子之所慎:齐、战、疾!虽然微臣相信我们大唐的将士天下无敌,但是战争必定也是会给大唐带来伤害。

    高句丽这一次的情况,完全有可能通过其他方式来解决,没有必要劳师动众的安排大军出征。”

    坐在御座上的李承宗看到孔颖达不余遗力的在鼓吹着自己的理念,心中也是一阵腻歪。

    “孔爱卿,既然你觉得应该先礼后兵,那朕就安排你带着礼部的人员,去一趟辽东城吧。

    要是在大军攻城之前,你能够说服高句丽辽东城的守将向我们大唐投降。

    那么朕必定记你为首功。”

    李承宗这么一说,台下的臣子们都愣了一下。

    特别是许敬宗,他很想笑,但是却是忍住了。

    而孔颖达的脸色却是不断的变幻。

    让自己出使高句丽,还要劝说人家投降?

    这是有人能够完成的任务吗?

    朝廷大军在后,自己进入到了辽东城之后,不会被人枭首示众吧?

    想到这里,孔颖达立马就萎了。

    “陛下,微臣……微臣近日身体抱恙,辽东远离长安城,近期微臣恐怕不适合前往。

    等将来微臣身体恢复了,一定亲自出使辽东。”

    说完这话,孔颖达难得的感受到了脸上一阵火辣辣。

    只见他低着头,再也不敢多说什么。

    而有了孔颖达的前车之鉴,自然没有谁会再那么不识趣的跳出来反对出兵了。

    谁反对,就让谁出使高句丽,去劝说人家投降。

    这哪里是出使啊!

    这是去送死啊!

    能够在朝堂上混出点名堂的人,有谁是傻瓜?

    这种出力不讨好的事情,谁也不愿意去做啊。

    这么一来,大唐朝廷上下官员,在对待出征高句丽这个事情上,总算是只有一个声音了。

    各路大军,也很快就开始开拔。

    这个时候,大唐过往修建的水泥道路就充分的发挥作用了。

    往常,大军行军的速度是非常有限的。

    特别是遇到下雨天的时候,基本上好几天都没有办法怎么行动。

    那些黄泥路被雨水冲刷之后,严重影响行军。

    但是现在不同了。

    有了水泥道路,大军一天就能行走一百多里。

    像是前锋的骑兵,更是一日就可行走好几百里。

    ……

    登州。

    李靖再一次的被任命为渤海道行军大总管,跟辽东道行军大总管薛万彻一起,水陆两地同时对高句丽发动进攻。

    “大总管,从登州前往平壤城,经常都有商人走这条海路。

    正常情况下,只需要两天功夫就够了。

    如今朝廷出兵高句丽的消息在大唐虽然传开了,但是高句丽内部估计还没有收到。

    微臣在收到朝廷的指示之后,立马已经安排兵马把所有的码头都看守住了。

    任何一艘海船没有得到批准,都不允许出海,为的就是防止高句丽的探子回到平壤城通风报信。”

    登州刺史淳于难很是恭敬的站在李靖身边,汇报着相关的情况。

    虽然刺史是文官,正常情况下李靖这个武将是管不到他的。

    但是要知道现在李靖可是渤海道行军大总管。

    所有环渤海地区的州县,在作战期间都需要听从李靖的指挥。

    可以说,在打仗的这段时间内,李靖就是环渤海地区最高的军政长官。

    谁要是不听话,他完全有无数种方法去收拾他。

    哪怕淳于难是登州本地的土著也不例外。

    “很好,本总管之前还担心大军从登州出发的消息会传到高句丽。

    到时候他们做了准备,我们需要付出的代价就要高很多。

    现在不用担心这一点了。”

    李靖对淳于难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

    不过,对方能够顺利的完成朝廷交代的各项任务,对他来说就已经是一个非常合格的刺史了。

    大军从登州出发,许多后勤补给物资也是需要从登州附近筹集。

    如果登州刺史的水平很差的话,李靖也是会很闹心的。

    “大总管,之前陛下出兵,多次将后勤补给的一部分任务交给了当地的商家。

    如今我大唐攻打高句丽,整个大唐,没有哪个地方的人比我们登州本地的商家更加了解平壤城以及附近的情况。

    城中的商贾也在托我询问大总管,是否大军的一部分后勤以及战场打扫之类的工作,可以交给那些商人来负责?

    这么一来,朝廷就不需要安排那么多的民夫去协助大军作战,也能最大程度的减少对民生的影响。”

    淳于难看到李靖似乎很好说话的样子,问出了一个有点突兀,但是有符合过往操作的事情。

    确实,有李承宗过往的先例在那里,淳于难问出这个问题,不管李靖是同意还是不同意,都不好就这个问题发表太多看法。

    再说了,大军出征,虽然已经在后勤方面做了很多准备了。

    但是毕竟还是有许多事情需要人帮忙的。

    登州本地的商家愿意站出来的话,李靖也没有反对的理由。

    “那就辛苦登州本地的商贾了,回头本总管会安排负责后勤的人员专门与登州对接。”

    几乎没有怎么多想,李靖就同意了。

    当然了,他也很清楚,所谓的登州商贾,肯定有不少都是跟淳于难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的。

    甚至有一些直接就是淳于家的产业。

    这也算是很正常的事情。

    毕竟大唐的那么多州县,很多刺死和县令都是本地豪族的代表。

    朝廷对当地的影响力,其实还是比较有限的。

    “多谢大总管成全!我们登州作为通往倭国和朝鲜半岛的重要海贸基地,一直都有各种物资备用。

    大军前往高句丽,虽然如今天气还比较炎热,但是过个几个月就会开始降温,各种需要准备的物资还是挺多的。

    除此之外,那平壤城也算是一座大城,里面有高句丽不少勋贵富商,到时候我大唐将士拿下平壤城,必然是有许多战利品和俘虏需要处理的。

    那些商家处理这些事情都是专业的。

    到时候大军直接向朝廷缴纳的俘获只会更多,不会更少。”

    淳于难得心情非常的不错。

    公事私事都办妥当了,他这个登州刺史的位置就更加稳固了。

    “大军在登州休整一日之后,明天就会开始登船,让将士们在船上习惯一下,后天开始出发。

    在此期间,务必确保任何的消息都不会泄露给高句丽。

    登州城内的治安也务必加强管理,不要出了什么乱子。”

    李靖吩咐完之下任务之后,就开始排兵布阵了。

    他一个行军道大总管,自然是不可能什么小事都去跟淳于难沟通的。

    ……

    “大王,从平壤城传过来的消息,高句丽的边军在辽东那边跟大唐起了冲突。

    我觉得这对我们新罗来说,也许是一个好事。”

    在新罗国都金城,大臣乙祭正在跟新罗女王金德曼商讨着事情。

    去年年底,金德曼的父亲真平王金白净去世,因真平王无子,新罗人于是拥立金德曼继位,上尊号为圣祖皇姑,成为新罗国第一位女性君主。

    这金德曼虽然从小就在皇宫之中长大,但是毕竟是一个女人。

    所以刚刚即位之后,朝中的很多权利都掌握在大臣乙祭手中。

    好在乙祭倒也忠心耿耿,目前没有二心。

    “听说那大唐是比大隋更加强大的存在,你觉得如果他们两边打起来的话,谁会胜利呢?”

    虽然新罗距离大唐的直线距离不是非常的远。

    但是这个年代,新罗这样子的小国家,他们的造船技术是及其落后的。

    所以他们要来到大唐,很多时候都还是走的陆路。

    新罗要从陆地上前往大唐,那个距离可就远了。

    再说中间还夹着一个跟新罗的关系并不算好的高句丽。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此时此刻的新罗,跟大唐的交流其实不是很多。

    如果不是这几年不少大唐的商家开始出现在新罗的境内,他们对于大唐的了解还要更少。

    “之前的大隋,也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但是他们的帝王御驾亲征,连续三次都没有打赢高句丽人。

    甚至通过这几次的战争,高句丽人的实力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变得更加强大了。

    特别是那些隋朝的匠人和农户被俘虏之后成为了高句丽子民,给高句丽的发展贡献了非常大的力量。

    最近十来年,高句丽又在跟大唐接壤的辽东地区修建了大量的长城和坚固的城池。

    如果唐军真的再次跟高句丽作战的话,恐怕面对的压力会比当年的隋军还要打呢。”

    乙祭先不是非常看好大唐。

    对于他来说,高句丽是近在身边的强国,他们对高句丽的实力有着非常直接的了解。

    而大唐的话,对他们来说还是有点遥远。

    并且大唐立国才十几年,前面一半的时间还在打仗,真正的发展时间也就是七八年而已。

    就以这个年代的信息传播速度,新罗国内除了一些商家对大唐的实力有一些了解之外,其他人的了解都是非常肤浅的。

    甚至他们觉得大唐应该也就是一个跟高句丽的实力差不多的国家。

    谁也奈何不了谁。

    “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也听说唐军这些年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取,就连草原上强大的突厥人都被他们给打败了。

    而金城之中,很多精美的商品都是大唐那边生产的。

    恐怕这一次高句丽要是再和大唐起冲突的话,会吃一个大亏啊。”

    金德曼对于高句丽的感情是比较复杂的。

    在她看来,如果高句丽和大唐打个两败俱伤,那就是最好不过了。

    要不然的话,不管是谁赢了,对新罗都不是好事。

    “大王请放心,微臣会再安排人去打听消息。这些年,金城也出现了不少唐人商家,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这些商家进一步的了解大唐的情况。”

    乙祭虽然不是特别认可金德曼的话,但他倒也不是刚愎自用的人。

    只是安排人了解一下,也没有什么坏处。

    再说了,他也在衡量,新罗今后在对抗百济和高句丽的时候,到底能不能借用一下大唐的力量?

    如果可以通过大唐的手来削弱高句丽和百济的力量,那自然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

    平壤城。

    这也算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了。

    哪怕是一千多年以后,它也还是屹立在那里。

    当然了,这个时候的平壤城,肯定跟后世的不完全相同。

    作为高句丽的国都,平壤城算是高句丽乃至朝鲜半岛最发达的城市了。

    当然了,这也是矮个子里拔高个。

    平壤城再发达,放在大堂的话,也是连前十名都进不去的。

    “阿耶,王宫里头的那些人,对我们在辽东那边的做法,意见不小呢。

    要我说,干脆就派一支人马把那些人都给砍了,阿耶您直接成为高句丽的国王,那就什么问题都没有了。”

    渊男生是渊盖苏文的长子,属于典型的反唐派,或者说是主战派。

    这一次让人在辽东那边搞点事情出来,就是渊男生的主意。

    “高家毕竟是我高句丽名义上的国王,他们已经统治我高句丽有上百年的历史了。

    国内有很多人明面上不敢站出来反对我们,但是在心里面还是支持高家的。

    所以我们做事要稳一点,不要着急。

    只要把高句丽的军权全部掌握在我们手中了,很多事情自然就好办了。”

    渊盖苏文一身武艺很是高超,但他并不是那种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

    恰恰相反,他算是高句丽中少有的聪明人。

    要不然渊家也没有办法成为高句丽国内唯一可以跟王族相抗衡的家族。

    “阿耶,大兄,我觉得在这个时候跟大唐产生争执,是没有好处的。

    如今的大唐的实力非常的强大,就连东突厥这样的国家都被他们给灭掉了。

    在大唐的西部,他们也把吐谷浑给灭掉了。

    大唐国内的各个反叛力量,如今也已经全部消失干净了。

    不客气的说,这个时候的大唐是最强大的,我们要是跟他打起来,很可能把过去几十年努力积累下来的东西都给打没了。”

    渊盖苏文的二儿子渊男建的观点,显然跟自己的大哥有点不同。

    高句丽建国以后,虽然也是参照了中原王朝的体制,但是又不完全一样。

    像是嫡长子继承制,在这里基本上就没有得到普及。

    哪个儿子的实力强大,就由哪个儿子继承。

    这一点,倒是跟草原上的风格更加接近。

    所以别看渊男建是二儿子,但是他的支持者也是有不少的。

    渊家的家业,到时候也有可能是渊男建来继承的。

    这么一来,渊男建跟渊男生之间自然也就有矛盾和立场的差异了。

    渊男生是主战派,渊男建是主和派。

    这两个派系在高句丽内部都是有大量支持者的。

    “二弟,正是因为大唐如今在快速发展,如果我们不尽早的想办法拖累他们的发展,到时候等到他们主动的攻打我们的时候。

    那我们的胜算就更加的小了。至于你之前提议的向大唐朝贡的事情,更是靠不住。

    到时候我们高句丽先辈们辛苦打下来的战果,就全部还回去了。”

    渊男生自然知道自家二弟打的是什么主意。

    反正只要遇到了正事,他们两兄弟的意见一定是不一样的。

    不管是为了反对而反对,还是其他什么愿意。

    总之从结果上来看,他们的意见就是不一样。

    “我们在辽东已经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修建了大量的长城和坚固的城池。

    唐人只要不傻,就知道我们高句丽也是不好惹的。

    当初隋朝上百万大军都被我们打败了,如今面对更加强大的高句丽,唐军需要出动多少兵马才能打败我们?

    当初隋朝就是因为多次攻打我们高句丽,最终导致国内各种战乱,把整个国家都搞没了。

    这些情况,你觉得唐人就不会吸取教训吗?

    这个时候,只要我们主动的前往长安城朝贡,那些爱面子的中原人,立马就会跟我们化干戈为玉帛。

    指不定到时候他们赠送回来的礼物,比我们送过去的还要丰厚很多呢。

    这样子的方法,难道不是对我们高句丽最好的方法吗?”

    渊男建能够获得那么多的支持者,自然也是因为他的的理念有一定的道理。

    再加上高句丽已经不是当年光脚的人了。

    如今他们也穿鞋了,自然就不想轻易的作战。

    “哼!你想的倒是很美。我们高句丽让隋朝多了大脸面,固然是从侧面上为大唐立国做了贡献。

    但是那些中原人在对外的时候都是一条心。

    我们高句丽让中原王朝丢了脸面,唐人迟早都是会出兵找回来的。

    你说的那些理由,听起来是很有道理,但是人家根本就不会跟你讲道理。”

    渊男生自然不会轻易的被自己弟弟的观点给说服。

    反正自己掌握的军权更多,渊男建哪怕是有意见,很多事情也没有办法阻拦。

    “行了,你们不用争了,事情都已经发生了,我们想要回头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虽然二郎说的也有一点道理,但是大郎你说的也一样有道理。

    不过,总的来说,挑起跟大唐的冲突,对于我们渊家进一步的掌握高句丽的兵权来说,是有好处的。”

    渊盖苏文已经习惯了自己两个儿子隔三差五的在那里争论。

    他有时候支持大儿子,有时候支持二儿子,倒也没有完全偏向谁。

    不过,这一次,他显然是支持自己的二儿子的。

    “阿耶说的没有错,进一步的掌握军权,这才是我们渊家此时最需要做的事情。

    如今的辽东地区,虽然大部分的城池都在我们的掌握之中,但是国内城等一些城池的将领,还是听高家的话得。”

    渊男生挑衅一样的高昂着头颅看了渊男建一眼。

    “阿耶,我还是觉得这个时候,有必要安排一支队伍去长安城访问,不管是为了迷惑唐人,还是真的要跟大唐交好,这样子做都是值得的。”

    渊男建知道这个时候一味地反对,已经没有什么用了。

    毕竟自己的阿耶的态度也已经比较清楚了。

    自己再在那里纠缠就没有太大的意义了。

    “这个事情,荣后再议吧!这段时间,我们要把高家的人看好,不要让他们搞出什么幺蛾子了。”

    渊盖苏文这么一说,渊男建张了张嘴,最终还是什么都没有多说。

    但是他心中,却似隐约有点不安。

    大唐,不是那么好欺负的啊。

    为何国内就有那么多人想不通呢?

    ……

    幽州城外,一支骑兵正在快马加鞭的朝着营州而去。

    看他们风尘仆仆的样子,显然已经是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急行军。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