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百年前的老报纸,顺便记得的-《直播鉴宝:宝友你很不对劲啊》


    第(2/3)页

    这话说出来,直播间内宝友也表示确实是这样子。

    这就和工作一样,一旦做顺手了,都不用主动去想,下意识就会用以前的习惯来进行工作了。

    要是操作上百个人俑还能不一样,这的确费功夫。

    宁帆看到消息,开口回应。

    “只要不是一个人在做就可以。”

    “秦工匠烧制兵马俑的过程已经说过了,是塑模拼装后烧制而成。”

    “那就意味着四肢和身体都是分开的。”

    “如果有人按照秦兵的真实面容来刻画形象,再送回去,那么没有任何问题。”

    “只要多准备几个图样就是了。”

    ……

    听到宁帆的话,全场都安静下来,他们着实没有想到还有这个可能性。

    只是听起来好像很合理。

    要是真的这么做,效率和质量的确都可以保证。

    “证据。”

    两位院士和蒋鸿光都知道宁帆这个推测的可能性,纷纷开口。

    宁帆挑起嘴角。

    “博物馆北面有一个废弃村庄,那边有一座陶窑,在几百年前还有人用过,只不过毁于战争。”

    “后来迁过去的人都不是本地人,也忘记那边有陶窑的事情,只有一张当年的老照片记录过这个事情。”

    “照片刊载在当时的《秦风日报》上面,还有记者实地采访的记录。”

    “其中就有一句话。”

    “村中有旧窑厂一座,内有窑工刻文,二……烧俑,复全之纹样,为古篆书,推测为秦时所留……”

    “如果能够找到这段记录,就可以证明我说的是对的了。”

    “对了,这份报纸改名比较多,建议找创刊三年后的,6月17日的那篇报道。”

    宁帆话音落下,现场所有的博士生都跟看怪物一样看着宁帆。

    他们平时也会记住一些资料,可是能够记住是哪本书的已经到了极限,根本不可能记住更细节的东西。

    毕竟历史需要查阅的资料太多了。

    都不说别的,光是一个朝代的,能够从文化、教育、经济、制度、农业等多方面去研究的话,资料就是按百本来算的。

    这还是后人整理出来的,要是再细致一些想要勘误或者找原文中的线索。

    那就是数不清的文献和资料了。

    奏折、案牍、摘抄、上疏、信件、考评表……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