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中牟攻略(三)东路奇袭-《春秋最强野心家》


    第(2/3)页

    阵阵山风吹拂,掀起树叶翻飞,密林之中,一支军队正在山岭之中艰难地行军,身上脸上不时被尖利的树枝划破皮肤。他们便是西门吉所率领的西路军,目标便是百泉邑和共邑两座卫国的沦陷城邑。

    百泉邑,临近百泉河,故有此名。作为淇河水源之一的百泉河,出自共山,因而古名共水,共水之滨原为共工氏的活动地区,所以自商代以来文化便比较发达。

    百泉邑在百泉河的西岸,而百泉河东岸便是共邑,也就是原来共国的都邑所在。

    华夏历史上第一次的“共和执政”,便是因为国人暴动,周厉王逃走后,天下无主,所以众诸侯便一致拥戴共国的共伯姬和,由他“摄行天子事”。

    共和十四年(公元前828年),共伯和替代周王室行使职权。从他代行王政开始,史称“共和行政”;他代行王政的第一年,以他的名作年号,史称“共和元年”。共和元年就是公元前841年,从这一年开始,中国历史有了准确纪年,以编年体的形式一年一年一直记载到今天。

    百泉邑和共邑本是周王朝分封的共国的疆土,可是共国早已为卫国所灭,所以这两邑自也成了卫国的城邑,如今更沦陷在狄人的手中。

    (共国灭亡后,支庶子孙以国名为氏,形成共氏,后因避仇,又改为洪姓。)

    两城来说,百泉邑是座小城,而共邑城却是非常庞大。这是因为共伯早期曾做过周王朝的“代天子”,所以可以依照周王室“天子之城方九里”的规格,重新整修了共邑。共伯退位后,继位者的周宣王优容于他,更命其享受天子的尊荣,所以他按天子城的规格重修共邑,也是无可后非、合乎礼制的。所以共邑在西周时期,是除镐京以外规模最大的城邑。

    西路军的目标便是在情报司的配合下,奇袭百泉邑、共邑两城,在朝歌以南形成一颗钉子,牢牢扎在此地,威胁朝歌的狄人。从而调动朝歌和中牟的狄军,为东路军的出击营造更优势的局面。

    百泉邑城小,在共邑的对比下,甚至更像是一座支城,狄人的大部自然是在更繁华、富裕的共邑城内逍遥快活。所以情报司早已探知,百泉邑内把守的狄人,不过一二百人之数,而且防守十分松懈。

    实际情况确实也是如此,因为有共邑这座大城和城内的两千狄军作为倚靠,周边的诸夏势力也很安分,所以狄人的防备并不严谨,各国的商队,只要交够满意的贿赂,便能自由在百泉邑进出。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