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海外贸易可是座金矿-《大明小公爷》
第(2/3)页
种子能不能拿到手,现在李云睿不再考虑了,他最想要的就是穆斯塔法这个船长和他的水手。大明不是没有水手,不是没有有经验的船长,但那些人和李云睿都没有关系。
李云睿想要一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船队,海外贸易可是座金矿。
遗憾的是大明朝廷并不看重:在皇帝的眼里,如何坐稳皇位、展现国威是关键;在勋贵的眼里,如何确保与国同休、掌握军权是关键;在朝臣的眼里,如何往上爬、使劲捞钱是关键……
至于百姓是不是富裕,上位者并不在乎,在他们眼里,百姓只要能吃饱饭就可以了,如果能穿暖了,那就完美了。
这一切,在大明立国之初,就已经被确定好了。
那时,明太祖朱元璋做出的一系列规定,比如户籍政策、卫所制度,目的就是为了效仿古代,把百姓圈禁在土地上。
户籍制度中规定,不得随意改变“民、军、工”的户籍,不得擅自流动,出行百里必须有官府的路引,其宗旨就是把大部分百姓钉死在一个地方,这种做法,变相的限制了商业的发展。
或许明太祖朱元璋本意上,没有打算限制商业,但这些制度却成了发展商业的阻碍。
俗话说,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这句话分开来讲,每句都是成立的,但要用辩证的思维,来理解这句话真正含义:老百姓种好地填饱肚子后,应该去做工挣钱,商业就是帮百姓把做得工变成钱,这样百姓才有能力抵御天灾,社会就会稳定。
封建社会的农业,都是靠老天赏饭吃,如果风调雨顺也就罢了,百姓缴完朝廷的税粮,还能把日子过下去;但凡遇到个干旱、水灾,那就是倾家荡产、流离失所、卖儿鬻女的下场。原因很简单,因为百姓手里没有钱,来抵御天灾。
阻断了商业,就等于砍断了社会稳定的一条大腿,所以有明一代,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在李云睿看来,这就是老朱家自己挖了个坑,最后把自己埋了,但凡李自成失业之后,能有个打工的机会,能够吃饱饭,他就不会起兵造反。
出海是一个可以赚快钱、赚大钱、获得海量财富的最佳途径,一旦成了,乌央乌央的雪花银,就会向李云睿涌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