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节 战争之外(1)-《我们的二战》


    第(2/3)页

    再说吧,现在也没有合适的职位给他。

    ※※※※※※※※※※※※※※※※※※※※※※※※

    郭波拿起另一份文件。

    他只看了一眼,就把它丢到一边。

    他拿到地是商务部提交的1936年度西南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统计数据。    这个东西他已经看过了,国土安全与情报委员会——达绮芬妮曾经给他看过另一份更准确的gdp数据报告。

    当然,其实两份报告里地数字完全相同。    都是90亿美元。    但达绮芬妮给他的报告里有明确的说明,90亿美元,这里面包含了缅甸的国内生产总值。

    不过这在他眼里并没有什么意义,统计西南的国内生产总值本来就是没有多少意义的举动。    是的,90亿美元,这几乎已经是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倍——但这并不能说明西南地经济状况就比日本更好。    郭波很清楚自己统治区的经济有什么毛病。    尽管西南地区的经济结构——农业、工业、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例是30:45:25,接近完美的中等发达工业国家的标准,但实际情况却是。    这个经济结构是彻头彻尾地畸形怪胎,是纯粹的战备导向型经济机构,一台在强大外力下建立起来的超级战争机器。

    也就是他和莫非一直希望的那种东西。

    农业没有多少问题,反正西南的农业一直都不发达,除了成都平原和伊瓦洛底江河口那一小块地区也就没有什么像样的种植业存在。    西南每年需要的大量粮食主要靠进口,大米来自缅甸。    面粉、玉米、大豆、牛肉、羊肉之类农牧业产品来自美国,虾、蟹等海产来自非洲,本土主要生产蔬菜、水果、生猪、淡水鱼、家禽等副食与肉类产品——尤其是圈养鸡。    多如牛毛的养鸡场导致西南的鸡肉和鸡蛋价格便宜到死,但实际上大多数人都没有吃鸡肉和鸡蛋的胃口。

    不过依靠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借助现代灌溉技术地帮助,以及通过免征农业税和农产品保护收购价格地推动下,农业产值好歹达到了27亿美元,郭波对此已经心满意足了。

    但工业和第三产业的状况就不那么令人放心了。    工业产值地98.9%来自按照《1936年全面发展计划》建立起来的那些军工企业、军工相关企业和为这些企业提供保障与支援的企业——比如发电厂、电线厂之类。    尽管这些企业中的大多数也生产民用产品——摩托罗拉收音机、班达姆卡车、长安越野车、nike运动鞋和运动服装……然而它们的主要业务还是集中在军工生产上。

    甚至包括百事可乐在内的几家生产软饮料、巧克力、口香糖、香烟等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为平民的企业,因为它们的产品均为法定的军需品,所以它们的产值同样也被计算进了那98.9%中。

    实际上。    除了极少数生产与经营食品、纺织、玻璃、火柴、榨油、造纸、印刷、肥皂等产品的轻工业企业。    在整个西南都找不到与军队无关地企业。

    这种工业组成比任何一个国家都糟糕。    普通民众之所以没有闹起来是因为西南的市场上充斥着无数来自美国的工业产品——zippo打火机、福特汽车、杜邦油漆、手表、尼龙丝袜……总之。    美国人民能买到什么,西南人民就能买到什么,而且价格绝对便宜——反正这些产品大多来自克隆人控制的美国企业,所以郭波放心的执行着免关税政策。

    当然,爱国青年和广大民族资本家对此充满着无穷的哀怨——尤其是民族资本家。    他们既拿不到军队的订单,又要忍受洋货地冲击。    郭波的工人福利政策更导致他们在与国内其他地区地企业的商业斗争中缺乏竞争力。    他们不喜欢郭波和莫非,但也不反对他们。    在达绮芬妮的威胁下现在谁也没胆子出来造反。    何况,无论怎么样这两个家伙也要比南京那帮老爷好得多……

    这些都是题外话。    总之,现在的情况就是,郭波的《1936年全面发展计划》顺利完成,然后他和莫非就得到了他们所期望的那个畸形的战争工业机器。

    ※※※※※※※※※※※※※※※※※※※※※※※※

    第三产业地情况与工业没有任何区别。    同样的,它的一部分就是军队和军工企业的分支或者支持部门——例如运输与物流仓储;另一部分则属于为军队服务的辅助部门——例如饮食、理发、照相和报纸杂志。    商业和其他第三产业,几乎完全依赖于具有购买力的军队、教师、公务员和工人维持生存——只有奢侈品消费是例外。

    另一个例外是**行业。    但这个行业属于达绮芬妮那个庞大情报系统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构成了整个网络中最基层的那些点和面。    这个行业无论怎么发展也没有意义,尽管**场所与**行业从业人员都要依法纳税,但用于维护这个庞大网络地开支就已经把他们上缴的税款全部抵消掉了——甚至还会出现资金空缺。

    空缺……郭波郁闷的想着这一切。

    现在他统治着一个怪胎,一个只能生产军需品、一切民用产品和轻工业都不发达的畸形怪物,一台无法持续发展、不能自我升级和运作、轻工业几乎空白、金融一片空白的战争机器,一个没有经济基础的超级军工厂。    如果没有莫非地克隆人控制的大量美国企业,以及与几大财阀的良好关系,使得美国资源和资金源源不断的输入。    并且很大程度上通过与所控制的美国企业之间的精密生产调配计划,与他的怪胎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和健康的大工业体系……那么,这个怪胎会在6个月内崩溃——即便这些企业没有在更早的时候就花光他的储备。

    他不得不认真考虑,当莫非离开之后该如何继续维护这个怪胎。

    还有时间去改变它——战争还需要好几年才结束。    现在他已经完成了《1936年全面发展计划》,他可以去制订一个新地发展计划,让自己统治地怪胎变得正常。

    他可以让这个怪胎变正常。    有人可以帮助他。    他有些庆幸自己找到了一个合格的金融专家,柳青杨,这个在德行当过大班地伦敦经济学院高才生,他的银行总署署长、银行监管委员会主席、中央银行行长。    他比任何人都先看到问题所在(很遗憾,在莫非手下没有任何人懂经济,而懂经济的人通常看不到全局)、并将问题展示在他面前。    他能够信任他,现在他有些期待十点与他的见面。

    电话铃在响。

    “什么事?”郭波抓起电话。

    是王策的声音。    “史密斯部长已经到了,长官。    ”

    “让他进来,少校。    ”郭波挂上电话,收拾好心情。    准备迎接他的国土安全部部长。    史密斯先生。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