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然后后面,似乎是想到了什么。 魏砚便把一本生儿宝典拿了出来。 包括几周会怎样,会有什么反应。 这算是对她的科普吧。 其实…… 她回宫里找她母亲了解一下也可以。 然后,接下来两人倒是看得津津有味。 …… 上元佳节一过。 接下来,李二也是在让魏砚修铁路跟征辽东这两件之间摇摆不定。 一方面,李二想让魏砚把从关中到朔州长城的铁路也修一修,要是这一条铁路真的修好了,那对大唐戍卒将会大有裨益,以后,原本二十多天的路程,现在可能在一天之内就能到达。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甚至可能他们都不需要在前线屯置那么多的戍卒。 另一方面,李二又觉得,在自己有生之年,不把高句丽早点打下来,心里有点不舒服。 上元佳节过后,李二便把魏砚找来问问。 主要是问修从关中到朔州的铁路要多长时间。 而魏砚给出的时间是保守估计三年。 因为从关中到朔州比从长安到潼关要远将近三倍。 当然! 如果是加大力度,比如说增添多一点人手,那在三年之内完成,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 听到需要这么长的时间,这也让李二不禁有点犯起了嘀咕。 因为他没那么多年命了。 “朕想亲征高句丽,魏砚你怎么看?” 之后李二又问道。 尉迟敬德这天也在,便道:“陛下,这万万不可。高句丽,只需要陛下派遣几个人,带领四五万大唐士卒,就足以平定下来。又何须陛下亲自远征。” 李靖也是这么想的,“太子年幼,陛下要是万一出个什么意外,那太子怎么办?” 李二:“我没问你们,我问的是魏砚。” 魏砚其实也是有点纠结的。 因为去到外面,风餐露宿,这对李二的身体肯定不好。 但是你说不去吧,这平定高句丽又是李二内心的执着。 他总得证明一下,自己比他表叔隋炀帝强吧。 魏砚便只好道:“你去也行,不去也行。不过去的话,得注意身体。坐镇后方吧。” 魏砚觉得,隔着个几十上百里,听别人念战报还是可以的。 李二便道:“把高句丽打下来,你需要多少人?” ------题外话------ 第一更。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