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动机—提前写的后记之四-《抗战之责》


    第(2/3)页

    肖彦梁等人,在沦陷区,以一个普通人的朴素的观点去对抗侵略者,他们的所见所为,他们的观点,莫不沿着一个没有任何政治敏感的普通人进行的。

    小说写到这里,发现自己原先的写作思路有了很大的变化。原本只是想写一个“侠客”式的人物抵抗日寇的故事,却这么也无法避开抗战进入第二、第三阶段以后,国民政府的那些“亲者痛仇者快”的愚蠢举动。

    人心是有向背的。我同样无法避开这个问题,当然笔下人物也无法避开所要面对的问题。到41年,蒋介石应该是已经看到了历史正在逐步收回赋予自己对整个中国抗日战争的领导权和导向权并且把这个权力转移给了**。我甚至可以理解当初他下令围剿新四军的“皖南事变”,是何等的孤独一掷与绝望!又是何等的丧心病狂!

    我们来看看蒋介石败退台湾后的总结:

    败走台湾,痛定思痛,蒋介石检讨着自己在大陆失败的原因。蒋介石说:“我们在进攻中兵力四处分散,而共军则能随时集中主力,伺机突袭,将我各个击破。”蒋介石认为:“我们并不是被共军打倒的,是我们自己打倒自己!”他总结失败原因:1内部不能精诚团结,因之予对手以分化挑拨的可乘之机。2违反国父遗教,大家不以服务为目的,而以夺取为目的。3丧失了革命的党德,不能以个人自由与能力,贡献于革命大业。4丧失了民族的自信心,不知道民族道德力量和民族精神的伟大。

    蒋介石反思了自己的军队,总结了高级将领们的七大缺点:1本位主义;2包办主义;3大而无当,粗制滥造;4含糊笼统,不求正确;5因循苟且,得过且过;6迟疑犹豫,徘徊他顾;7主观自大,固步自封。

    蒋介石又总结了国民党的散漫、腐朽:党内不能团结一致,派系分歧,利害磨擦,违*纪,败坏党德,以致整个的党形成一片散沙。

    1949年8月5日,美国《白皮书》的发表,激怒了蒋介石,因为《白皮书》用相当多的篇幅批评蒋介石的无能!美国国务卿艾奇逊“目中无蒋”,把国民党的惨败,归为“其领袖不能应变,其军队丧失斗志,其政府不为人民所支持”。

    (以上蒋介石的总结采自/)

    所以,我理解的“抗战之责”,是有两层意思,第一,面对侵略者,不屈服,不投降,坚决斗争,哪怕以生命为代价;第二,建立富强、独立、自由、民主的国家。

    只有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人的“责任”!

    写到这里,忽然在想是不是这本书也应该结束了?站在当时一个普通中国人的立场,我实在不知道应该怎么样去描述当他面对以下情况时的心情:

    1939年初,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蒋介石说,他的“抗战到底”的“底”就是“要恢复七七事变  以前的原状”。并且确立“溶共、防共、限共、*”方针。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