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二人告退后,诸葛亮深深地瞧了一眼马谡,在帐内踱起了步。 每次看到马谡,他都会莫名想到先帝刘备的嘱咐。 当时,刘备病危,召他与尚书令李严至白帝城行托孤之重任。 其间君臣二人有过一段推心置腹的交谈,刘备说:“马谡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不可委任大事,你要对他多加考察。” 考虑到刘备一直以来都有识人之明,其提拔的魏延、李恢、马忠等人都成为蜀汉栋梁:再考虑到是在托孤这样的重要时刻,这番话对诸葛亮施加了很大的影响力。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便一直谨记着这番提醒,留马谡在身旁做了个参谋将军,只用其才,不用其人。 如此五六年过去,倒也一直顺顺当当,没出什么纰漏。 时移世易,在经历了平定南中之事后,诸葛亮认为献上平定南蛮奇谋的马谡,是个“旷世奇才”。 考虑到马谡确实才华横溢,又与他的私人关系甚笃,加之蜀汉人才凋零,可用大才不多,诸葛亮便有意培养其为接班人。 马谡出身于荆州士族,熟读兵书,军事理论丰富,唯一缺乏的就是实战经验。 所以,在第一次北伐时,虽有久经战场的老将魏延、吴懿等人在场,诸葛亮还是力排众议提拔了马谡,把后者从参军提到主将位子上,任命其为先锋,统领各军驻守街亭。 诸葛亮想通过这一战,来锻炼马谡的统兵能力。 虽然第一次北伐最终没有达成想要的目的(失败了),但马谡在街亭之战中的表现可圈可点,令诸葛亮心下大慰,有了一些更大胆的想法。 但在葫芦谷重逢后,诸葛亮顿时清醒过来,并顾虑重重。 他发现马谡性情大变,像是换了个人,行事风格忽稳忽激,令人捉摸不定。 诸葛亮思虑再三,决定先将马谡压制一段时间,仔细观察一二,再行提拔重用。 所幸,通过这次回救汉中几次战役,马谡所展示出来的军事才能很令诸葛亮身满意。 蜀军将士们也很满意。 私下里,都称马谡乃是“北伐军之虎”。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马谡与同僚关系很差。 尤其是与杨仪、魏延二人,三方之间相互矛盾格外尖锐。 诸葛亮暗暗叹了口气,以他的睿智,又怎会看不出这三人的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常态是见面就怼。 不是魏延怼杨仪,就是马谡怼杨仪。 杨仪虽明里怼不过二人,总被欺负,暗地里却也没少做手脚,给另外二人使绊子、上眼药。 街亭新兵之事,他诸葛亮又岂会不知其中详情?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