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吃饭这件事儿就是这样,有个伴,总比一个人吃饭来得好,心情都能不自觉好一些。当然,对于那样一类喜欢肚子享受的人来说,就另当别论。 但可以预料,那一类人群一定是极少数的一部分存在。 “怎么样,平时没怎么聊各自学校的事儿,趁着这个空档给哥讲讲呗~” 其实身为老上海人,他哪里能不知道复旦大学是怎样的一所学校呢? 好多亲戚的孩子都在里面上学,就自己处在那个不尴不尬的区间里。 如此一想,文青柏倒是先一步的尴尬了起来。 不过这般的比较没什么意见,可确实容易让他们这个年龄段的人产生比较 堂弟他们这些亲戚原本就是别人家的孩子,所以并没有什么实质的可比性。 而且从小听到大,倒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介怀。 可李松林确实实实在在的一个例子,甚至于在大学刚开始之前,他是不如文青柏的;不是因为谦虚,而是两人本身的受教育程度就不一样。 一个魔都,一个桂林的县城,任谁都能看出里面的差别。 电脑、英语这两个方面无疑是差距最大的存在,对于刚刚开始的李松林来说就是完全的死亡。 尤其是外教的课,全程要用英语不说,还得每个人都发表自己的观点。 那个时候本身词汇就不行,系统也才刚刚绑定,压根就没有可能快速的度过尴尬期。 文青柏似乎发现了他的问题,就建议他从单词开始,然后再是短句,最后一步步的提升.. 像电脑的word、excel、ppt这些,也是开始看网课,有不会的地方再去问文青柏。 李松林可以直接了当的说,在初期的过度中,老文在自己的人生轨迹中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那感觉,就和李沐媛告知自己插班生考试一样,都对于他的人生起到了正确的引导作用。当时的学业压力无疑是大的,在加上自己基础属性也确实不强。 后面,因为加点的学习效率提升,再加上自己死命的在学,方才缓和了过来。 这个过程,在大一一整年的备考插班生考试中发挥着一定的现实作用,至少为李松林减缓了一定的压力。 那段时间,可以说是习惯在养成,软件、硬件条件均在提升。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一个阶段,后期他才能够一步步的走下去,走出尚业学院去到复旦大学。 第(2/3)页